-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中国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周期理论及政府调控的基本原理 建国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总体特征 改革前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 改革后中国宏观经济的调控 传统经济周期理论 A、内生经济周期理论:消费不足理论、投资过度理论、货币信用过度论等。 B、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太阳黑子理论、心理理论、创新理论、政治周期理论等。 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乘数-加速模型。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支来调节总需求从而调节经济政策。 扩张型财政政策:减税增支-刺激总需求 紧缩型财政政策:增税减支-抑制总需求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以调节利率或者直接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从而调节经济的政策。 扩张型财政政策:下调利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刺激总需求 紧缩型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债券、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刺激总需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选择与搭配 第1个周期:1953-1957年,历时5年,最大落差9.6%; 第2个周期:1958-1962年,历时5年,最大落差51.7%; 第3个周期:1963-1968年,历时6年,最大落差24.2%; 第4个周期:1969-1972年,历时4年,最大落差20.4%; 第5个周期:1973-1976年,历时5年,最大落差11.0%; 第6个周期:1977-1981年,历时5年,最大落差6.5%; 第7个周期:1982-1986年,历时5年,最大落差6.4%; 第8个周期:1987-1990年,历时4年,最大落差7.8%; 第9个周期:1991-2001年,历时11年,最大落差7.0%; 第10个周期:2002年-现在,进行中。 (1)频率很高。1953-2001年的49年间,中国经济经历了九个周期性波动,其中,改革开放以前有5个,改革开放以后有4个。第6个周期中,1977、1978属于改革前,1979-1981属于改革后,但由于该周期的波谷年份位于改革后,所以,将这次周期作为改革后的第1个周期。 2002年以后中国进入新的第10个周期。 (2)周期较短。前九个周期的平均长度为5年半,但时长时短;总体看,周期长度呈延长之势,特别是第9个周期,历时长达11年。 (3)波动幅度高。9个周期的平均落差为16.1%;但总体来看,改革前波动幅度大,平均落差高达23.4%,改革后波动幅度小,平均落差为6.9%,比改革前下降16.5%。改革前后波动幅度下降极为显著,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增强。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几乎所有产品的价格由政府制定,而且价格较低,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的整体物价水平低而稳定,只在1961年出现了16.2%的零售物价上涨率,这是伴随当年GDP下降29.7%所引起的物质匮乏而导致整体物价的大幅上涨 。 改革开放以后,物价水平开始伴随着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从1982到2001年,以零售物价上涨率为指标的通货膨胀率也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周期,零售物价指数(RPI)的相对高点分别出现在1985年(8.8%)、1988年(18.5%)、1994年(21.7%),相对低点分别出现在1986年(6%)、1990年(2.1%)、1999年(-2.5%)。 改革以前,宏观经济波动的总特点是经济增长率“大起大落”,而物价水平长期稳定。 改革后,(1)我国的经济增长周期与通货膨胀周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通常RPI的高点比GDP的高点滞后一年,而在低点基本一致。从1982到2001年,与我国经济经历的三个明显的经济增长周期相对应,以零售物价上涨率为指标的通货膨胀率也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周期。GDP增长率的相对高点出现在1984年(15.2%)、1987年(11.6%)、1992年(14.2%),相对低点出现在1986年(8.8%)、1990年(3.8%)和1999年(7.2%)。同期,零售物价指数(RPI)的相对高点出现在1985年(8.8%)、1988年(18.5%)、1994年(21.7%),相对低点出现在1986年(6%)、1990年(2.1%)、1999年(-2.5%)。 (2)经济增长周期具有收敛趋势,而通货膨胀周期具有发散趋势。1982到2001年之间的三个周期,GDP的峰值与谷底差分别为6.4、7.8、7.0;RPI的峰值与谷底差分别为 2.8、16.4、22.9。 改革前,宏观经济波动的总特点是经济增长率“大起大落”,而物价水平长期稳定。这是因为:改革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既是宏观调控的主体又是调控的客体,因此,改革前的每一个经济周期,无论是繁荣还是衰退,很大程度上,都与政府调控有关。尤其是在经济周期波动的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新译林版英语7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课件.pptx
- 2023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公共课《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试卷B(有答案).docx VIP
- 2025年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测试题库及答案.docx VIP
- 医院检验科副主任个人述职报告.pptx VIP
- 识字6《日月明》课件.ppt VIP
- 2023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公共课《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试卷A(有答案).docx VIP
- 《算法设计与分析基础》(Python语言描述) 课件 第6章分支限界法(2).pptx
- 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与疾病管理题库答案-2025年华医网继续教育.docx VIP
- 法律考试专项试卷.doc VIP
- 景观园林招标技术要求.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