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料染料的发展介绍.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布料染料的发展介绍

染 料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孟 兴 染料概述 有机染料和颜料的概念 有机染料发展史 染料显色机理 染料分类及应用特点 禁用偶氮染料 有机染料和颜料的概念 一般工业和民用着色剂(Colorant)主要有两类,即染料和颜料。 染料是能使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有机化合物。 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 有机染料发展史 很早以前,人类就开始使用来自植物和动物体的天然染料对毛皮、织物和其他物品进行染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染料的国家之一。 1856年,英国18岁的Perkin研制出第一个合成染料——苯胺紫。用重铬酸钾氧化苯胺硫酸盐,得到一种黑色沉淀物,发现它能把丝染成紫红色。次年设厂生产,取名为苯胺紫或冒肤,供染色使用。从此,化学合成的染料碱性品红、碱性品绿、碱性品紫等碱性染料相继出现,这些都是由苯胺及其衍生物为原料进行生产的,所以,合成染料被称为苯胺染料。 有机染料发展史 纺织工业的发展,天然染料在数量和质量上远不能满足需要,对合成染料提出迫切的需求;加上从煤焦油中发现了有机芳香族化合物,为合成染料提供了原料;同时四价碳(1858年)和苯结构理论模型(1856年)的确立,使人们能够通过染料分子的结构设计有目的地合成染料:由于上述契机,促成了现代染料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之后,合成染料相继出现。 有机染料发展史 1861年Ch.曼恩发现芳香胺重氮盐能与芳香胺或芳香酚偶合,从此得到第一个偶氮染料苯胺黄; 1868年,德国化学家C.格雷贝和C.李卜曼将蒽醌溴化和碱熔制得茜红,稍后将茜素磺化制得染毛的染料; 1870年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投入生产,从此开发了蒽醌染料,并进一步制取蓝色和绿色染毛用的酸性蒽醌染料品种; 1870年,德国化学家A.拜耳,从天然靛蓝氧化得到的靛红与三氯化磷反应并还原得到靛蓝;1878年用苯乙酸合成了靛红,从而完成了全合成靛蓝。  有机染料发展史 法国化学家克鲁西昂和布雷通尼埃在1873年将有机物(褐煤、锯末、纸、皮革等)与硫化钠及硫磺焙烧成棕色硫化染料。   随着联苯胺的出现,德国化学家P.博蒂格尔1884年合成了直接大红4B(又称刚果红),由于可以直接用来染棉纤维,因此称为直接染料; 1880年,英国人托马斯和R.霍利德将乙萘酚钠盐溶液浸在棉布上,然后用乙萘胺重氮盐显色,在棉纤维上得红色。由于染色过程中需用冰维持低温,因此就称为冰染染料。 20世纪初,化学合成染料迅速发展,生产品种增多,产量剧增,取代了全部天然染料。   有机染料发展史 20年代以后,染料生产规模扩大,染料工业处于制造技术和市场倾销的剧烈竞争之中。制造技术的改革,如将萘气相氧化制取邻苯二甲酸酐,降低了染料生产成本。为适应市场要求,染料的加工商品化技术和应用技术也得到重视,出现了许多使用方便的染料类型,如色酚新品种与重氮盐制成快色素等,便于冰染印花。1924年用金属盐预处理的络合染料直接用于毛丝染色。还原染料制成可溶性溶蒽素和溶靛素等直接应用于染色等。在新染料开发方面,1922年出现了用于醋酸纤维染色的不溶性分散染料,1934年出现酞菁蓝、酞菁绿颜料,这些性能优越的染料,丰富了染料工业的内容。 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大力开发大分子、耐高温、易分散、无毒性的高档有机颜料新品种,努力提升颜料商品化技术。 染料显色机理—近代发色理论 物质对光发生不同的选择吸收就会呈现各种颜色。 由于各个分子中化学键的本质、电子的流动性、以及分子基态至激发态的激发能各不相同,使得不同分子对光的吸收存在很大的差异。 当分子中存在π电子或n电子时,电子就可以通过对光的吸收被激发到反键轨道上——从基态到激发态会产生一个能量差ΔE=E1-E0,ΔE即为被染料分子选择吸收的能量 。 染料显色机理—近代发色理论 E=hυ 以摩尔计: E=hc/λ=28000/λ(kcal/mol) 在可见光范围内: E=28000/400=70kcal/mol~ E=28000/760=37kcal/mol 因此只有能在37~70kcal/mol能量范围内产生激化状态的分子才是有色化合物。 染料显色机理—近代发色理论 染料化合物的颜色就是它所吸收的光波颜色的补色 染料显色机理—近代发色理论 染料分类 直接染料 直接染料具有磺酸基(-SO3H)或羧基(-COOH)等水溶性基团,对纤维素有较大亲和力,在中性介质中能直接染色,因此得名,也能染丝、毛、维纶等纤维,染法简便。但色牢度较差,往往要经过固色处理。这类染料结构以双偶氮几多偶氮染料为主,主要有联苯胺偶氮染料和二苯乙烯偶氮直接染料。 还原染料 还原染料本身不溶于水,必须在碱性溶液中以强还原剂还原

文档评论(0)

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