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启发探究式教学尝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次启发探究式教学尝试.doc

一次启发探究式教学的尝试——《苯 芳香烃》讲课录阎梦醒课题 《苯 芳香烃》(第1课时)  授课教师 阎梦醒  专家评注 刘知新教授  教学目标  1.掌握苯的结构式和苯溴代的化学性质。  2.启发学生认识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   3.激发兴趣,培养分析、探索能力。   4.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引言】师:今天,我们开始探讨一类新的烃。首先看以下化学史资料。   【投影】并【讲述】   1.19世纪30年代,欧洲经历空前技术革命,煤炭工业蒸蒸日上。   2.煤焦油造成严重污染,要想变废为宝,必须对煤焦油进行分离提纯。   3.煤焦油焦臭黑粘,化学家们忍受着烧烤熏蒸,辛勤工作在炉前塔旁。   4.1825年6月16日,法拉第向伦敦皇家学会报告,发现了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   5.日拉尔等化学家又测定该烃分子式为C6H6,这种烃我们今天称它为苯。   [评注:以史为鉴,以史启思。既渗透了化学史教育,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新课题创设了饶有兴味的意境。]   师:本节课我们研究苯。   【板书】第七节 苯 芳香烃   师:让我们直观地观察它,看一看,闻一闻,应怎么闻?然后动手做以下实验。   【实验】(指学生实验,下同)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过程   【设问】师:谁能简练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回答】生:苯呈液态,没有颜色,有芳香的气味。它跟水不相溶。加入碘水振荡、静置后,可看到液体分成两层,上层呈紫红色,下层几乎无色。   【设问】师:为什么上层呈紫红色,下层几乎无色?请你简练分析原因?   【回答】生:碘易溶于有机溶剂苯,苯比水轻。上层呈紫红色而下层几乎无色是由于苯从碘的水溶液中萃取了碘。   师:很好。让我们归纳苯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苯的物理性质   1.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2.比水轻,不溶于水。   3.沸点是80.1℃,熔点是5.5℃。   师:下面我们探讨苯分子结构。 【板书】二、苯分子结构   1.分子式:C6H6   师:苯(C6H6)和乙炔(C2H2)的最简式都是“CH”。我们观察苯的燃烧,看它与乙炔燃烧的火焰是否相似?   【演示】用一支玻璃棒蘸少量苯,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燃烧时的现象。   师:火焰明亮、冒黑烟,和乙炔燃烧的现象十分相似。从苯燃烧的现象和对苯的分子式的分析,说明C是远未达饱和的烃。   【设问】师:谁能写出分子式为C6H6的一种链烃的结构简式?如CH2=CH—CC—CH=CH2。   (学生认真思考、热烈讨论、试着书写。最后请几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     [评注: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联系乙炔,给出苯的最简式和分子式,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议论、书写分子式为C6H6的链烃的结构简式。既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发散思维的能力,又为他们认识苯分子结构的特点提供对比信息。]   师:   同学们根据提示多数写出了一个。书写规律是,或者式中有两个叁键,或者式中有一个叁键和两个双键。如:   C—CH2—CH2—CCH   2CH—CH=CH—CCH   ……   【设问】师:以上各烃至少有双键或叁键。能否设计出简单实验,探讨苯是否有典型的不饱和键?   (学生热烈讨论。)   【回答】生:可以用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来检验苯是否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   师:很好。请动手做一做。   【实验】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 实验过程 图3 实验过程   【设问】师: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回答】生:   苯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不退;苯中加入溴水,橙黄色不退并转移到苯层,即上层呈橙红色。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否定了苯中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苯分子到底有什么样的结构呢?这在19世纪是个很大的化学之谜。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也由于揭开此谜而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投影】并【讲述】   凯库勒(1829年~1896年):德国化学家,经典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奠基人之一。1847年考入吉森大学建筑系。由于听了一代宗师李比希的化学讲座,被李比希的魅力所征服,结果当上了化学家。擅长从建筑学的观点研究化学问题,被人称为“化学建筑师”。   【展示】并【讲述】 图4 凯库勒像   师:图4是凯库勒老年时的照片,谢顶,两眼炯炯有神,大胡子,威风凛凛。   【投影】并【讲述】   “化学建筑师”凯库勒的主要贡献:   1.用现代语言把有机化学定义为:研究碳化合物的化学。   2.提出有机化合物中碳四价理论。   3.提出有机物的碳链学说。   4.提出苯分子环状结构理论。   师:凯库勒发现苯分子具有环状结构的经过,带有传奇般的色彩,据凯库勒本人介绍,他是在梦中发现的。   【讲述】化学史故事《梦中的出现》(略)。   师:   凯库

文档评论(0)

eorihgvj5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