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线粒体功能及其相关毒性作用要点.ppt

第三章线粒体功能及其相关毒性作用要点.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线粒体及其相关毒性作用 高度动态的细胞器:线粒体的大小、数量和分布反应了细胞对能量的需求。 线粒体的基本结构 线粒体外膜 外膜上分布有孔蛋白(porin)构成的桶装通道,直径2-3nm,当孔蛋白通道完全打开时,可以通过相对分子质量高达5000的分子。 ATP 、NAD、辅酶A等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的物质均可自由通过外膜。因此,外膜的通透性很高,膜间空间中的离子环境几乎与胞质相同。 线粒体内膜 内膜具有很高的蛋白质/脂质比,缺乏胆固醇,富含心磷脂。 内膜具有极高的不透性,因此限制了所有分子和离子的自由通过,是质子电化学梯度的建立以及ATP合成所必须的。 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主要执行三种功能: 1)电子传递链;2)ATP合成;3)转运蛋白。 线粒体膜间隙 膜间隙的宽度通常为6-8nm,在呼吸活跃时,膜间隙可显著扩大。 含有可溶性酶类、底物以及辅助因子。其含有的腺苷酸激酶可以催化ATP分子末端磷酸基团转移到AMP,生成ADP。 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基质富含可溶性蛋白胶状物,具有稳定的pH和渗透压。具有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和氨基酸降解的相关酶类。含有DNA、RNA 、核糖体。 线粒体的分离 外膜 磷脂合成 脂肪酸的去饱和化 脂肪酸链的延伸 标志酶:单胺氧化酶 内膜 电子传递 氧化磷酸化 代谢中间物的转运 标志酶:细胞色素氧化酶 基质 丙酮酸氧化 三羧酸循环 脂肪酸的β氧化 DNA复制、RNA转录 蛋白质翻译 标志酶:苹果酸脱氢酶 膜间空间 核苷酸的磷酸化 标志酶:腺苷激酶 线粒体产能(ATP)示意图 * 糖 丙酮酸 脂肪 脂肪酸 CoA 三羧酸循环TCA NADH或FADH2 电子传递到氧生成水 形成质子电化学梯度 ATP合成酶 合成ATP 线粒体内膜 丙酮酸载体 线粒体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最终氧化释能的场所,TCA是物质氧化的最终共同途径,氧化磷酸化是生物体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一)线粒体中的氧化代谢 在电子传递的过程中,接受和释放的电子的分子和原子被称为电子载体。 由电子载体组成的电子传递序列被称为电子传递链。 五种类型电子载体:黄素蛋白、细胞色素、泛醌、 铁硫蛋白和铜原子。除泛醌外,其他氧化还原中心都是与蛋白质相连的辅基。 呼吸链中的电子载体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和方向,按氧化还原电位由低向高排列(NAD+/NADH最低,O2/H2O最高)。 (二)电子传递链与电子传递 * 电子传递复合物,组成两种呼吸链:NADH呼吸链, FADH2呼吸链,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上不对称分布。 电子传递复合物 复合物Ⅰ:NADH-CoQ还原酶(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组成:含42个蛋白亚基,至少6个Fe-S中心和1个黄素蛋白。 作用:催化1对电子从NADH?辅酶Q; 泵出4 H+ 复合物Ⅱ:琥珀酸-CoQ还原酶(是电子传递体而非质子移位体) 组成:含FAD辅基,2Fe-S中心, 作用:催化1对低能电子?FAD?Fe-S?辅酶Q (无H+泵出) 复合物Ⅲ:CoQ- Cyt c还原酶(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组成:包括1个cyt c1、1个cyt b、1个Fe-S蛋白 作用:催化电子从UQH2?cyt c;泵出4 H+ (2个来自UQ,2个来自基质) 复合物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组成: 二聚体,每一单体含13个亚基,三维构象, cyt a, cyt a3 ,Cu, Fe 作用:催化电子从cyt c?分子O2 形成水,2 H+泵出, 2 H+ 参与形成水 线粒体承担的能量转换实质上就是把H+跨膜电位差和质子浓度梯度形成的质子驱动力转换成ATP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 TCA循环提供的质子驱动力和高能电子是线粒体合成ATP的基本能源。 (三)质子转移与驱动力的形成 Ca2+调控 氧化(电子传递、放能)与磷酸化(ADP+Pi,储能)同时进行,密切耦联,分别由两个不同的结构体系实现。 用超声波将线粒体破碎,线粒体内膜碎片可自然卷成颗粒朝外的小膜泡,这种小膜泡称为亚线粒体小泡或亚线粒体颗粒。 (四)ATP形成机制—氧化磷酸化 ATP合酶的结构与组成 ATP合酶是最终生成ATP的装置。它分布于细菌质膜、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类囊体膜上。 ATP合酶的分子由球形的头部和基部组成。 线粒体主要功能是高效地将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转换为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与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生成,调节细胞氧化还原电位和信号转导、调控细胞凋亡、细胞内多种离子的跨膜转运及电解质稳态平衡。 线粒体功能小结 线粒体的损伤 线粒体渗透转变 细胞内Ca2+异常 ATP合成酶异常 自由基的产生和积累 原发性代谢紊乱的相互作用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