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变异研究 第一节 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一、文化过滤 (一)文化过滤的定义: 指在跨文化文学交流、对话中,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审美习惯等不同,接受主体有意无意地对交流信息进行选择、变形、改造、渗透、创新,从而造成交流信息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发生变异的现象。 文化过滤的三个含义 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接受者自身的文化素质、文化修养,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都形成了一定的解读语境和应用语境。 2、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3、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二)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 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 接受者所处的现实语境和具备的传统文化决定着该历史阶段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在认识外来文学时,接受者受现实语境之制约,也同时制约着或反制约着现实语境。 如中国现代作家对西方象征主义文学的“迎”和对未来主义文学的“拒”。 未来主义的理论主张 ⑴否定传统文化,革新世界面貌。未来派歌颂机器文明,对机器文明顶礼膜拜,认为运动力量、速度、竞争推动了世界的前进,文学应该歌颂这些机器文明。力量和速度是唯一的审美标准。把艺术作为机器文明的附庸。 ⑵崇拜强力、战争和反理性主义。未来派认为战争、暴力跟科学技术一样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并以唯意志论和尼采的超人哲学来宣扬未来派对“强者”主宰一切,文学应该歌颂战争。 未来主义的艺术特色 未来派在艺术手法上标新立异,对艺术形式作了大胆的试验和革新。 ⑴表现直觉。 ⑵表现动态 ⑶自由类比 ⑷革新文学语言 语言革新 未来派认为文学的新形式要求新语言,他们主张消灭形容词、副词、标点符号、句法。使用原形动词,引进数学符号和音乐符号,提倡自由不羁的字句。例如用+-×=等符号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又如:精美的尸体的游戏 又如,中国五四时期的作家在吸取西方浪漫主义精神的同时,却把“立人”与“立国”联系在一起,视“立人”为“立国”之根本。这与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强调的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思想显然有着差异。中国五四作家们内心深处潜埋着对祖国与人民的忧患意识,无论如何也不会把民族置于个人的对立面,更不可能把个人置于社会之上,他们要负起历史的重任。 2、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一种文化之所以得以独立,就是因为它自身的特点和本质规定,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语言。 首先,语言既是“器”(工具/载体)又是文化。 比如,中国道家和道教的核心术语“道” 与西方的“逻各斯”在意思上有相同之处,但却不能完全对等。即使用西语“逻各斯”来表现“道”,其结果也只能是在西方学术生态中的一种选择与“过滤”而已。 其次,文学翻译过程即是文化过滤的过程。如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很多翻译如写景的部分,很多都是中国式的景色。 3、接受者个体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化过滤” 在跨文化文学的交流中,作为“文字流传物”的作品必须首先与特定的读者或译者遭遇,也就是说,首先起作用的是读者或译者个体的主观需要,个体和人格世界的差异也往往表现在不同的接受者对于同一种外来文化所采取的不同立场上。 中国现代作家群体对浪漫主义的不同选择 鲁迅使用恶魔式的叛逆,尼采“超人”式的激情,雪莱式的“与旧习对立,更张破坏”,以及拜伦式的“重独立而自由”等方式来打破中国社会沉闷和人民精神的愚昧,在无声的中国开出一条生路。 郭沫若同样从这种思想基调里取来了“浪漫”之火,烧毁了像孙悟空的紧箍咒一般禁锢人们头脑的旧文学观念,创造了《女神》中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浪漫主义诗歌形象,他们在“涅槃”中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 但是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作家们则更多地吸取了西方浪漫主义的一个本源性传统――感伤主义。如《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怀乡病者》、《风铃》等,均写留日学生的生活片断,着重表现其内心的悒郁、苦闷和彷徨。 (三)文化过滤研究的启示 重视文化过滤的研究就是承认一个现实:任何文化影响都必须是在主体的能动介入之中完成的,任何接受者都不能以“零度”主体去拥抱或是全盘接受影响者。因此,我们在倡导跨异质文化的文学交流过程中,要强调平行的交流、对话与互动。 二、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1.文化过滤体现在文化交流的始终,那么误读也必然伴随着对外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之中; 2.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理论”与他的《影响的焦虑》(1975); 3.造成误读的多重因素,如读者的主体性因素、自身的文化传统、个人的思维方式; 4.误读是双向的,而非单方面的,即不仅是输出文化方的错位,也必然是接受方的文化错位; 5.误读源于理解的历史时空错位; 6.文学误读是文学创新的重要因子之一。 示例:庞德与中国诗 庞德(Ezra Pound1885-1973) 庞德是对中国诗最热情的西方文学家,把中国影响提到历史的高度,终身不懈地推崇中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