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第七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讲义.ppt

地质地貌第七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讲义.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质地貌学》 长安大学 地质工程系 成玉祥 chjkk2003@163.com 第七章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二节 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 第三节 不同地貌区的地下水 第四节 岩溶地貌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在太阳热及重力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由水圈进入大气圈,经过岩石圈表层再返回水圈,如此循环不已。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就反应了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太阳热能作用下,海洋中的水分蒸发成为水汽,进人大气圈;水汽随气流运移至陆地上空,在适宜的条件下,重新凝结下降。降落的水分,一部分沿地面汇集于低处,成为河流、湖泊等地表水;另一部分渗入土壤岩石中,成为地下水。形成地表水的那部分水分有的重新蒸发成为水汽,返回大气圈;有的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其余部分则流入海洋。 水分从海洋经过陆地最终返回海洋,这种发生海陆之间的水循环称为大循环。在大陆(或海洋)表面蒸发的水分、重新又降落回大陆(或海洋)表面,这种就地蒸发、就地形成降水的循环称为小循环。一个地区小循环增强,总降水量随之增加。植树造林,兴修水库,便是增加小循环,改造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地下水的来源 (1)海成的 地下水是由海水渗到地下面成的。但海水直接渗入地下而形成地下水是很少存在的。仅在靠近海岸附近的狭小范围内有海水流入到地下面与淡水混合的情况存在。而在自然界却广泛地分布着另一种“海相残留水”。它是在海相沉积物形成时,在粗粒沉积物的孔隙间充满着大量的海水残留而成。 (2)渗透的 大气降水、地表水和融雪水的渗透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多少和降水强度、植被覆盖程度、地表坡度以及岩石透水件等密切相关。强烈的暴雨大多形成地表径流而流失,短时小雨渗透不深,基本上被蒸发掉,而长期的绵绵细雨补给地下水最多。有些地区来自河、湖、水库和渠道的侧渗也相当重要。 (3)凝结的 地下水来源于大气中水汽或土壤孔隙中水汽分子受昼夜温差而凝结生成。在大陆性干旱沙漠地区,由于当地蒸发量大,而降水量小,没有渗透形成地下水的条件,而凝结作用就突出了。 (4)初生的 地下水是由地球深处的高温水汽上升冷却而形成的,水中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和气体。如有些温泉就是这种成因。 自然界大多数地下水来源于渗透和凝结。各种不同地下水的来源是与该地区的地质、地貌、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的。在干旱炎热的沙漠地区,蒸发量大,降水量少,地下水主要由凝结而成;而在东部沿海多雨地区地下水则主要靠渗透而成,如广大的冲积平原与山前平原的地下水。 三、岩石的水理性质 (1)孔隙度 在松散沉积物或胶结不紧的岩石里,颗粒间的孔隙总体积与整个岩石体积之比,即单位体积岩石中的孔隙总体积,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 一般说来,孔隙度愈大,含水量愈大,水运动时所受阻力也就愈小;孔隙度愈小,则含水量愈小,水运动时所受阻力也就愈大。但孔隙度大,不等于孔隙大。孔隙度的大小与颗粒的大小、均匀程度、排列方式密切相关。若为大小不一的颗粒混合组成,则在较大的孔隙里被较小的颗粒所充填,则孔隙度便减小。若颗粒的大小比较一致,其孔隙度较大。 (2)裂隙度 坚硬的岩石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形成了许多构造裂隙,或在成岩过程中由于收缩作用而形成许多岩裂隙,或当岩石出露地表后,在外力作用下又可形成风化裂隙。这些裂隙中分布着一定量的地下水。裂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岩石中的裂隙体积,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3)持水性和给水性。持水性是指土壤和岩石中能容纳和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持水性的大小,岩石可分三类: 1)持水的——泥炭、粘土、粉土。 2)弱持水的——粘土质砂、黄土、泥灰岩、粘土质砂岩。 3)不持水的——砂、砾石、岩浆岩和坚硬的沉积岩。 给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重力水由饱水岩石或土壤流出的性能。 (4)透水性 是指水透过土壤或岩石的一种性能。透水程度取决于岩石中孔隙,裂隙的性质与大小。孔隙与裂隙愈大,水就愈易透过岩石、反之,则不易透过岩石。 按透水性,岩石可分为三类: 1)透水的——砾石、卵石、砂等。 由这些透水的岩石组成了透水层。透水层中蓄满了地下水的部分叫含水层。 2)半透水的——粘土质砂、粉土、粉质粘土、黄土等。 3)不透水的(隔水的)——结晶的和沉积的无裂隙的岩石,由于这些不透水的岩石组成了不透水层或隔水层。 岩石透水性与不透水性的划分也是相对而言的,任何不透水的岩石、在强大的压力作用下也可有微弱的透水。 四、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包括有温度、颜色、透明度、嗅(气味)、昧(味道)和导电性等。 地下水的温度变化范围很大,高的可达l00℃以上,低的只有-5℃,甚至更低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