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 要 内 容 1 概述 2 凯氏定氮法 3 蛋白质的快速测定法 4 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5 氨基酸的分离与测定 1 概述 (1)蛋白质的生理功用及在食品中的作用 (2)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3)蛋白质系数 (4)蛋白质水解 (5)蛋白质测定方法 (2) 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在各种不同的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动物性食品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植物性食品, 测定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对于评价食品的营养价值、合理开发利用食品资源、提高产品质量、优化食品配方、指导经济核算及生产过程控制均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3)蛋白质系数 蛋白质是复杂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分子量很大,大部分高达数万~数百万,。 由20种氨基酸通过酰胺键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并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所含的主要化学元素为C、H、O、N,在某些蛋白质中还含有微量的P、Cu、Fe、I等元素,但含氮则是蛋白质区别其他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标志。 不同的蛋白质其氨基酸构成比例及方式不同,故各种不同的蛋白质其含氮量也不同,一般蛋白质含氮量为16%,即一 份氮素相当于6.25份蛋白质,此数值(6.25)称为蛋白质系数。 不同种类食品的蛋白质系数有所不同,如玉米,荞麦,青豆,鸡蛋等为6.25,花生为5.46,大米为5.95,大豆及其制品为5.71,小麦粉为5.70,牛乳及其制品为6.38。 (4)蛋白质水解 在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等8种氨基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依靠食品提供,故被称为必需氨基酸,他们对人体有极其重要的生理作用。 (5)蛋白质测定方法 测定蛋白质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利用蛋白质的共性,即含氮量 、肽键和折射率测定蛋白质含量 ; 另一类是利用蛋白质中特定氨基酸残基、酸性和碱性基团以及芳香基团等测定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的测定,目前多采用将蛋白质消化,测定其含氮量,再换算为蛋白质含量的凯氏定氮法。不同食品的蛋白质系数有所不同。 凯氏定氮法是测定总有机氮量较为准确、操作较为简单的方法之一,可用于所有动、植物食品的分析及各种加工食品的分析,可同时测定多个样品,故国内外应用较为普遍,是个经典分析方法,至今仍 被作为标准检验方法。 凯氏定氮法:常量法、微量法及经改进后的改良凯氏定氮法。 微量凯氏定氮法样品质量及试剂用量较少,且有一套微量凯氏定氮器。 目前通用以硫酸铜作催化剂的常量、半微量、微量凯氏定氮法。 在凯氏法改良中主要的问题是,氮化合物中氮的完全氨化问题及缩短时间、简化操作的问题,即分解试样所用的催化剂。 常量改良凯氏定氮法在催化剂中增加了二氧化钛。 2.1 常量凯氏定氮法 (1) ?原理 样品与浓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其中碳和氢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逸出,而样品中的有机氮转化为氨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铵。 然后加碱蒸馏,使氨蒸出,用硼酸吸收后再以标准盐酸或硫酸溶液滴定。 根据标准酸消耗量可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2) 适用范围 此法可应用于各类食品中蛋白质含量测定 2.3 样品的分解条件 (1)K2SO4或Na2SO4 :提高溶液的沸点 (2)催化剂 CuSO4 氧化汞和汞 良好的催化剂,但剧毒; 硒粉 (3)氧化剂 过氧化氢 硫酸钾 加入硫酸钾可以提高溶液的沸点而加快有机物的分解,它与硫酸钾作用生成硫酸氢钾可提高反应温度一般纯硫酸的沸点在340摄氏度左右,而添加硫酸钾后,可使温度提高到4000C以上,原因主要在于随着消化过程中硫酸不断地被分解 ,水分不断逸出而使硫酸钾浓度增大 ,故沸点升高,其反应式如下: K2SO4+H2SO4=2KHSO4 2KHSO4=K2SO4+H2O↑+SO3 硫酸铜 CuSO4 ① 催化剂 2CuSO4=CuSO4+SO2↑+O2 C+2CuSO4=Cu2SO4+SO2↑+O2↑ Cu2SO4+2H2SO4=2CuSO4+2H2O+SO2↑ 此反应不断进行,待有机物被消化完后,不再有硫酸亚铜(褐色)生成,溶液呈现清澈的蓝绿色。 ② 可以指示消化终点的到达 ③ 下一步蒸馏时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