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演示稿.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九讲演示稿

第九讲 80年代小说概述 一、 80年代的文学环境 1、乐观与焦虑并存的理想主义时代氛围 1)1976年“文革”结束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历史命运的转折,左倾激进的意识形态革命被“现实主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代替,“现代化”成为时代的共同诉求。由此开始一个充满乐观想象的理想主义的“新时期” 2)“新时期”意识集中释放了这个时代以“科学、民主”为内容的“现代化”欲望。它表现为对于过去的决裂,在此决裂中充满热情地想象和确立民族与国家未来的全新的发展道路,以及对于“历史”的发问与反思; 3)同时,在现实层面上,国门打开后显现出的中国的落后境况,也构成以“落伍”和“追赶”为关键词的时代焦虑,一种“现代化”的焦虑。 对于未来的浪漫而又自信的想象、历史的怀疑批判、“现代化”的时代焦虑,此三种因素共同促成80年代昂扬向上、生机勃勃又混乱焦躁的时代氛围。 一、 80年代的文学环境 2、文学规范的修正与瓦解 1)1979年10月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和1984年底中国作协第四次会员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在强调国家权力对文艺的领导权的同时,修正了以往的激进文艺路线,重申50年代的文艺双百方针,确认了“文艺民主”与“创作自由”的合法性,为文艺提高了一个总体上相对宽松的环境。 2)同时,思想解放运动的全面深化,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动,使得对于现存的文学规范及其权力机制的怀疑成为普遍的存在,导致其不可遏止地逼近瓦解。 一、 80年代的文学环境 3、文学资源 1)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与创作的全面登陆; 2)新文学传统的重新叙述与评价 二、80年代文学的阶段与特点 1、阶段(以1985年为界) 1)启蒙的前期 2)先锋的后期 2、特点 1)与时代的关系:政治的美学对抗或转写,时代的情绪寓言 2)回归文学:探索与创新 3)潮流与流派蜂拥而起:文学的集体行动 三 8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历程 (一)、伤痕文学 “伤痕”最早可见于旅美华裔学者许芥昱的《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州立大学中共文学讨论会的讲话》一文。许芥昱认为,中国大陆自1976年10月后,短篇小说最为活跃,并说:“最引大众注目的内容,我称之为‘Hurts Generations’,即‘伤痕文学’,因为有篇小说叫做《伤痕》,很出风头。 “伤痕文学”指的是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伤痕文学”代表作品: 刘心武《班主任》,《人民文学》 1977年11期 它最早通过艺术形象来揭露「文化大革命」给大陆人民带来的累累伤痕,尤其是给青年一代的心灵所造成的毒害。其中的谢惠敏形象具警世作用。 卢新华《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卢新华的《伤痕》通过知识青年王晓华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与“叛徒”母亲决裂但仍然无法被主流意识形态真正接受的故事,反映了“血统论”思想对两代人身心造成的巨大创伤(无法愈合的心灵伤痕) 。作品不仅表达了“伤痕”主题,而且对当时文学界的几大禁区如悲剧、爱情和人性问题进行了有力的突破。 知名伤痕小说 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王蒙《最宝贵的》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肖平《墓场与鲜花》 李陀《愿你听到这支歌》 宗璞《弦上的梦》 陈国凯《我该怎麽办》 韩少功《月兰》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知名伤痕小说 冯骥才《铺满鲜花的歧路》《啊!》 郑义《枫》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王宗汉《高洁的青松》 吴强《灵魂的搏斗》 陆文夫《献身》 孔捷生《姻缘》《在小河那边》(1979) 张弦《记忆》 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 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 叶辛“知青三部曲”(《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 “伤痕文学”的特点: 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由此开始了对个人的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和对“主体意识”的寻找的自觉。 但大多数作品直抒文革给普通中国人带来的苦难,充满着怨恨和激愤之情,停留在对社会与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重大的悲剧美学意义。 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实质,大多数以苦尽甘来的大团圆结局。 “伤痕文学”的局限: “伤痕文学”对文革的揭露触及到了文革的本质,但对于文革产生的社会、历史、思想根源缺乏冷静的思考,仅仅停留在对社会与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 艺术表现较幼稚。没有能出现包容更深广的历史内容和具有重大悲剧美学意义的作品 。 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 伤痕文学的开拓性意义: 1 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2 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

文档评论(0)

yoush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