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心理学幻灯片.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交心理学 第一节 人际交往与社交心理 一、人际交往的概念 1.人际交往的定义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运用各种符号、媒介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一种社会活动。 2.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人际交往是社会性活动。 动物——本能 人——目的性 (2)人际交往的双方都是主体。 目的和意图 主客体变化 (3)人际交往双方内心思想与感情的交流。 (4)人际交往双方必须具有共通性。 共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5)人际交往的互动性 形式上的互动 实质上的互动 结论: 互动是绝对的 障碍 发信源 信息 讯道 接受者 反馈 三、人际交往的形式 1.从交往的组织系统角度分 正式交往是指在正式的组织机构中,各组织层次间及社会间的信息交流。 非正式交往是指正式交往以外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它通常传播更快更灵活,能提供正式交往难以获得的信息,但常影响正式交往。 2.从交往的充分性分 单向交往是指信息向一个方向传递,没有反馈,特点是速度快但准确性差。(下命令、做报告) 双向交往是指交往双方相互交流信息,有反馈。速度虽慢但准确性高。(会谈、协商) 3.从交往的手段分——语言交往和非语言交往 书面交往是借助书面文字进行信息交流,特点是具有权威性、准确、持久、不易歪曲、易执行。 口语交往是借助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交流,优点是亲切、可用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信息来支持其表达,并能进行情感交流。但口语交往易失误、易被歪曲。 非语言交往 面部表情和目光接触 身体动作 辅助语言(语调的快慢、高低) 体语的功能 重复(大拇指表赞同) 否定(不满地看一眼) 代替(耸肩、摇头) 补充(后悔的表情、流泪) 社交心理过程概述 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观意识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评价阶段(即情感阶段)——解决“有何用”的问题 决策阶段(即意志阶段)——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意志和认识的关系 :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 程为基础的 ;意志也对认识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 。 意志和情感的关系 :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活动 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活动的阻力 ;意志可以 控制情感,使情感服从于理智 。 情感和认识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 础和前提 ;情感即可以成为认识的动力,也可以 成为认识的阻力 。 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感觉 一、感觉及其意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 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意义:感觉是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开端;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感 觉 剥 夺 实 验 装 置 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心理学家赫伦、贝克斯顿、斯科特在加拿大的麦克吉尔大学进行了首例感觉剥夺试验研究。他们在付给大学生每天20美元的报酬后,让他们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逗留。具体的说,就是在没有图形视觉(被试须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睛)、限制触觉(手和臂上都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子)和听觉(实验在隔音室里进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代替其听觉)的环境中,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 实验结果显示: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最起码的反应。在实验过后的几天里,被试者注意力涣散,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智力测验的成绩不理想等,即感觉剥夺影响了复杂的思维过程或认识过程。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证明被试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有的被试者(50%)甚至出现了幻觉(白日做梦)的现象。 知 觉 一、概念与分类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在 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对输入的客观事物的感觉 信息的命名、解释过程。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36页) 联 系: 感觉和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 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 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 感觉和知觉两者同时发生,合称感知。 区 别: 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 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 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 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 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 从严格意义上讲,感觉是天生的反应,而知觉却 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几个人? 身体的紫罗兰:你能在

文档评论(0)

lifang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