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翻译时需要调整顺序的句子: 1、郑人有欲买履者 意为:有欲买履之郑人 意为:何不以足试之 意为:无信自也 2、何不试之以足 3、无自信也 翻译句子有时句子需要补充完整: 1、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忘了拿尺寸),(他)于是对卖鞋的人说:“我忘了拿尺寸。” 等(他)回来时,集市已经结束了,(他)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拓展作业: 友情提示: 滥竽充数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买椟还珠 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检查所学,及时巩固: A重点实虚词解释: B一词多义:之、而、度 C通假字:坐、反 D倒装句并翻译:郑人有欲买履者、何不试之以足、无自信也 分析课文: 1、本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 的脚,不仅闹出了笑话,连鞋子也没买到。 2、你觉得买鞋人的可笑之处是什么? 他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 脚,他错在做事很呆板,不尊重事实,只 会按照原来的想法去做事,而不懂得做事 要有灵活性。 3、《郑人买履》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 观事实的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说说自己的收获。而我们的作者韩非子,用了这么一句话:(投影出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世间万物发生变化,事情也随之发生变化。当事情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要做好各种准备。不能墨守成规,要尊重客观规律,遇事要多动脑筋,要随着事物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方法这便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板书:寓意。) 作业: A 抄写课文,并自默。 B 整理课文翻译。 滥竽充数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买椟还珠 其它寓言故事 郑国有个人想买一双鞋,他不知道自己脚的尺寸,就拿了根草绳依自己脚的大小绞了一段,放在凳子上。他到了集市上,找到鞋铺,这才想起忘了带尺码。店主是个有经验的人,一见他要买鞋便当即拿出一双,要他试穿,可他却说:“不行不行,我忘了带尺码,怎能买鞋?我得回去取!” 回家一看,尺码果然放在凳上,他拿起草绳,又返身往集市赶,到了集市,集市已散,那铺子也关了门,他十分气恼,连连怪自己太糊涂,以致误了买鞋。 路人笑问:“你是给谁买鞋呀?” “我自己。” “那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非要去取尺码呢?” 那人摇头说:“那怎么行呀,我的脚怎么会有尺码那么准确呢?” 朗读: 点拨:不读破句,读出语气、语速的变化。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 *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稀奇古怪两只船, 没有桨来没有帆。 白天载人四处走, 夜晚横卧在床前。 请猜谜语 打一日常用品 郑人买履 寓 言 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夸张、讽喻等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诫作用。 (简言之:通过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 作者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师从荀子,著有《韩非子》其书,这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代表作品有《孤愤》、《五蠹》等。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语气和感情 你能读准吗? 1、先自度( )其足 2、吾忘持度( ) 3、宁( )信度( ) duó dù nìng dù 疏通文义 : 小组合作结合书下注解和古汉语常用字典,合作翻译,划出含糊、有疑难的地方,译完全班商讨释义和翻译。 合作翻译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鞋子 量长短 量好的尺码。 坐 同“座”,座位 想 自己的 代词,自己的 然后 履 : 欲: 度: 其: 而: 之: 其: 坐: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书写或传抄者笔误,或为图省事有意写了笔画较少的音同、音近或形似的别字,后人沿用下来,就成了通假字。在战国末期,还没有表示“座位”这个意思的“座”字,就借用同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分析.docx VIP
- 基于Java的汽车租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docx VIP
- 中医养生,养生膏方功效.pptx VIP
- B16G101-2:中英文双语版16G101-2.pdf VIP
- 2025年四川省康定市辅警招聘考试题题库(含参考答案).docx VIP
- 呼吸器用复合气瓶定期检验与评定.pptx VIP
- 2025年四川省康定市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 VIP
- 什么是定向运动.pptx VIP
- 《食品企业管理(第2版》高职全套教学课件.pptx
- “马-萨模式”视域下“双减”政策执行制约因素及纾解路径——基于东中西部6省30个县(市、区)的调查.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