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通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深静脉通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深静脉通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历史: 自1952年Aubaniac首次介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以来,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术(PCVP)应用于临床已经有50余年历史。 至今,PCVC的相关研究和技术改进从未间断。 如: 锁骨下静脉置管病人体位的研究。 颈内静脉穿刺入路的探索。 静脉的定位:超声 对外周静脉置管术(PICC)的关注和技术改 进。 对导管的技术改进。 等等---- 用途 静脉输液:尤其是用于不适于外周静脉输注的液体的输注。 监测CVP,PAP,PAWP以及血液动力学的其它指标。 临时心脏起搏 血液透析 右心造影 建议:为保护外周血管,尽早使用。 深静脉置管相关解剖 导管类型及置管方法 穿刺法 并发症 相关护理问题 一、深静脉置管相关解剖 颈内静脉应用解剖 颈内静脉走向及特点 乙状窦 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 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 体表投影:耳垂 胸锁关节外侧端连线. 内径 男:12.8±0.4mm 女:12.3 ±0.4mm 颈内静脉周围解剖关系 颈动脉鞘内:颈内静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迷走神经。 上段:颈内静脉位于颈内动脉的后外侧。 下段:位于颈总动脉前外侧。 前方:胸锁乳突肌 后方:膈神经、甲状颈干、椎静脉、锁骨下动脉、胸导管(左侧) 内侧:颈内动脉、颈总动脉 锁骨下静脉应用解剖 锁骨下静脉走向及特点 腋静脉 →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汇合→头臂静脉→上腔静脉 位于锁骨中点至中内1/3段锁骨的后下方; 在锁骨中、内1/3交点处至胸锁关节,锁骨下静脉呈弓形向上突起于锁骨之上方。 长度 男:3.86cm ; 女:3.63cm 口径 男:1.22cm ; 女:1.08cm 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缘交角: 39.99 ±1.0° 锁骨下静脉周围解剖关系 前方:锁骨 后方:前斜角肌、膈神经、锁骨下动脉、臂丛、胸膜顶、胸导管(左侧) 锁骨下静脉内段位于锁骨、第一肋和前斜角肌之间。 股静脉应用解剖 股静脉走行 下肢静脉 → 股静脉 → 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 口径:腹股沟韧带下方:13.6±2.62mm 大收肌裂孔处: 8.8±2.1mm 股静脉周围解剖关系 外侧:股动脉、股神经 腹股沟韧带上方:腹膜腔、髂动脉 上肢浅静脉的解剖 二、导管类型及置管方法 1、导管类型 2、置管方法 导管类型 1)针内管; 2)针外管; 3)导丝导引管 针内管 针外管(管内针) 导丝引导管 (颈内静脉)导丝引导置管 体位 定位 穿刺 置入导丝 扩张皮肤皮下 置入导管 三、静脉穿刺方法 1、 颈内静脉 2、 锁骨下静脉 3、 股静脉 4、 外周静脉 颈内静脉穿刺 前路法 中路法 后路法 前路法(高位) 病人去枕平卧,保持头后仰和轻度转向左侧,显露右侧颈部。 进针点: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外侧。 针体与颈部冠状面成20~35度,针头指向胸锁乳突肌下三角或同侧乳头。 中路法 病人去枕平卧,保持头后仰和轻度转向左侧,显露右侧颈部。 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锁骨头相交的三角顶点处和/ 或环状软骨水平作为进针点。 穿刺针与皮肤面呈30~45 度角,针尖对准同侧乳头,指向骶尾外侧,或保持角度,顺胸锁乳头肌锁骨头走向穿刺(避开动脉)。 锁骨下静脉穿刺 锁骨下入路法 锁骨上入路法 经锁骨下入路 体位:仰卧、上肢略外展、头略向穿刺侧。 穿刺点:锁骨中、外1/3交界处下方1cm点。 方向:沿锁骨后缘指向锁骨的胸骨端。 经锁骨上入路 体位:病人肩部垫高、头尽量转向对侧、挺露锁骨上窝。 穿刺点: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约1cm点。 进针方向:与中线保持45度夹角、与冠状面水平或向前15度、指向胸锁关节。 三、并发症 1、心包填塞 2、血胸、液胸、气胸 3、空气栓塞 4、血肿:颈动脉损伤发生率最高,约为1.9%有,报告达3%~4% 5、感染:深静脉置管术后期,以感染和菌血症、败血症的发生率最高,国外资料报道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近35%,国内报道207例深静脉置管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率达33.5%。穿刺部位:股静脉和颈静脉发生率高;多腔,多用途导管较单腔管发生率高 6、其他:气管损伤、甲状腺及其血管损伤 四、护理 1 用途上的建议。 2 感染问题。 3 堵管问题。 4 置管院外护理。 4 拔管。 用途上的建议 长期管不要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412243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