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QT与BRUGADA综合症总结.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长QT综合征和Brugada综合征 ——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心脏病学间的桥梁 杨新春 周鹏 时代背景 1950年代鲍林提出“分子病”的概念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学说 1991年keating发现长QT综合征和染色体11间的遗传学联系。 92年PCR技术和基因定点突变技术 1997年2月克隆羊多莉的诞生 2001年6国科学家联合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初步研究结果 人类从“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时代进入了“生命科学技术革命浪潮”时代 这个时代对临床大夫发起了咄咄逼人挑战 长QT综合征 和Brugada综合征 ?一些格外引人注目的表现 ?危险性和可治性 ?自主神经功能对疾病的明显调空作用 ?为基础电生理的研究和药物 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因此…... 该病的特点 ?一些格外引人注目的表现 ?危险性和可治性 ?自主神经功能对疾病的明显调空作用 ?为基础电生理的研究和药物 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因此…... 意义 是研究疾病基因型和表现型关系的独特模型, 在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心脏病学间为我们提供了一座直接的桥梁。 Brugada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历史和现状 心电图特点 主要的争议 主要的机制 分子生物学 面临的问题 目前的治疗 历史的回顾 1953年 1976-1977年 20世纪80年代 直到1991-1992年 Brugada综合征有以下特征 特异的右胸导联ST段抬高(V1-3 ≧0.1mV)常伴有 (RBBB) 心脏结构正常 威胁生命的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倾向 ECG 特征 ECG 特征 ECG 特征 ECG 特征 ECG 特征 ECG 特征 目前的主要争议 是结构还是功能性问题? Brugada综合征与AVRD的关系? Brugada综合征与RVC的关系? 目前的主要争议 危险分层 可能的机制 离子和细胞机制 右胸导联ST段抬高的机制 VF机制和猝死的机制 左右心室AP图形 电异质性的概念 离子流的差异性 动作电位的差异 对药物的不同反应性 区域差异性 离子机制 方法 右心室电异质性和Brugada综合征 之间的密切联系 右心室epi和M区强大的Ito离子流 ST段抬高的机制 方法 VF和猝死的机制 国外已进行的研究 临床情况 发病率 发病年龄 性别差异 心律失常事件 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 夜间或休息时发病 73%表现为VF 27%表现为晕厥 心律失常发作前无须特殊的R-R序列 已观察到发作前有迷走神经功能增强,发作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客观检查 超声心动图 运动负荷试验 心室造影 心内膜活检 核磁共振显像 冠状动脉造影 临床电生理研究 信号平均心电图 Brugada综合征和相关疾病的 关系 Brugada综合征和RBBB Brugada综合征和ERS Brugada综合征和SUDS Brugada综合征和ARVD 临床过程 Brugada综合征的发病年龄在4-70岁之间,平均发病年龄在35-40岁之间。该综合征所有的临床表现都归结为威胁生命的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极其并发症的发作。遗憾的是,在某些病人,猝死是其首发和唯一的临床事件。因此,诊断和预防威胁生命的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及其并发症是治疗的主要目标。 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可引起右胸导联ST段抬高的其它异常情况 A:临床情况: 右或左束支传导阻滞 左心室肥厚 左室室壁瘤 运动负荷试验所诱发 右心室梗死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急性肺栓塞 可引起右胸导联ST段抬高的其它异常情况 不同的中枢和自主神经系统异常 杂环类抗抑郁药过量 杜兴氏肌营养不良 遗传性运动失调 维生素B1缺乏 高钙血症 高钾血症 各种转移瘤压迫右室流出道 可卡因中毒 可引起右胸导联ST段抬高的实验室情况 B:实验室模型 暴露于钾通道开放剂、钠通道和钙通道阻滞剂、乙酰胆碱、代谢抑制剂和缺血环境的犬心室的心外膜分离片段。 用钾盐灌注冠状动脉或心外膜下。 氯化钾应用于心肌的表面。 右心室梗死。 诊断标准 V1、V2、V3导联的ST段抬高0.1mV; 晕厥或猝死的家族史;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客观检查证据; 自发的或药物影响下的ST段的动态改变特性; 排除可以引起V1、V2、V3导联的ST段抬高其它临床情况。 分子生物学机制 LQT3和Brugada综合征 ——SCN5A 令人震惊的发现! 药物治疗 30例病人接受了以下药物之一治疗: β-受体阻断剂(n=9) 氨碘酮(n=4) 钠通道阻滞剂(n=1) 联合应用β-受体阻断剂和氨碘酮(n=15) 或α-受体阻断剂(n=1) 药物治疗 令我们“泪飞顿作倾盆雨”的悲惨结局: 其中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