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医学的基础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述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是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中医学也称为祖国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古代医学长期繁荣昌盛的结晶。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立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学习研究中医学的指导思想
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两种医学。
西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医更注重疾病本身:消炎、手术
中医——整体医学模式,包括生物-心理-社会-自然。中医更注重自身调理,天人合一。
三、中医学发展简史
1、《黄帝内经》写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现存最早的古典医学专著,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2、《难经》写于秦朝, 温病学(传染病学)专著,是既《内经》之后第二部医学专著。
3、《伤寒论》东汉张仲景,治疗外感病(感冒、风寒湿)。通过经络治病。
4、《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型,治疗内科病。心脾两虚、胃虚寒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5、《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和证候专著。
6、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gao3)、朱丹溪
(1)刘完素(寒凉派代表人物)——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泻火为主。
(六气:风、寒、署、湿、燥、火;五志:喜、怒、思、恐、悲);他的学术观点给温病学说的形成以很大的启示。
(2)张从正(攻下派代表人物)——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攻邪祛病,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三个主要方法。
(3)李杲(补土派代表人物)——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
(4)朱丹溪(养阴派代表人物)——提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
7、温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
四、中医学在建国后的成就
主要集中在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按摩和药理的研究。特别对于经络的研究较多,日本走在前列。对于药理的研究,有专家提出进入误区。
五、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唯物辩证观
(一)唯物观
宇宙是物质的,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宇宙间充满了无数的物质,人也是物质,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生命起源是物质的。
《素问》中说: “生之来(源)谓之精,两精(先天之精,父母)相搏谓之神(人)”——精子和卵子
《灵枢shu1》中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健而毛发长。——受精卵
生命包含:精、气、神、形
精——分为先天之精(基因)和后天之精(营养素),是产生和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
气——有精而产生的功能,类似生理功能。——脾气旺盛
神——有精而来。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包括生理性、病理性外露的征象,狭义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食欲好
形——形体,形与神不可分离。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主宰)。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疾病的预防——中医学认为病邪侵犯人体,首先破坏阴阳平衡,使阴阳失调而发病。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
发病的关键在于人体正气不足。《素问》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提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灵枢》曰: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强调以提高正气和抗病能力为主的防病观点。
同时《灵枢》又曰:“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二)辩证观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物极必反(回光反照,服摇头丸后的虚弱)
病理上:人体各组织器官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郁怒伤肝-肝气不舒伤脾——脾失健运。
治疗上:治病求本、服正祛邪、标本缓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六、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各系统器官间,人与自然之间。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五体:筋、脉、肉、皮毛、骨;五官:目、舌、口、鼻、耳;九窍:两耳、两眼、两鼻、口、前后二阴)
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府。
病理上相互影响,气行血行,气滞血瘀;脾胃不和,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开窍与耳。
人与自然
人与四季
春——温——解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