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京化工大学微生物第三概要
2、EMP逆过程。 3、糖异生作用。 4、糖互变作用:大量是在核苷二磷酸糖水平上进行。 UDP-半乳糖 6-P-G 1-P-G UDP-G UDP-G醛酸 UTP Ppi (二)多糖合成 E.coli肽聚糖合成:需1个多糖引物。 1、单糖组分在细胞质中合成(UDP是第一个载体) 转氨酶 乙酰CoA CoA 6-P-G→6-P-F 6-P-G胺 6-P-NAG Gln Glu UTP 1-P-NAG NADPH2 NADP PPi UDP-NAG UDP-NAG UDP-NAM PEP Pi 2、逐步加上AA生成UDP-NAM-五肽(Park 核苷酸),顺序为L-Lys, D-Glu, DAP, D-Ala, D-Ala ( 不需tRNA参与)。 其中,2D-Ala D-丙酰-D-Ala(青霉素类似) 环丝氨酸抑制 此阶段在细胞质中进行。 3、 UDP-NAM-五肽转至膜上,与一脂质载体(细菌萜醇 —C55类异戊二烯醇)结合,释放出NAM-五肽焦磷脂,在膜内侧与UDP-NAG结合,构成肽聚糖亚单位。 细菌萜醇是第二个载体。 4、亚单位转移至细胞壁的生长点上(插入),万古霉素、杆菌肽抑制。 5、在细胞膜外侧,亚单位与引物相连(转糖基作用),再通过转肽酶作用,将亚单位末端的D-丙-D-丙拆开,第四个AA与另一亚单位的DAP之间交联,另一D-Ala释放。 在这一步,由于青霉素是D-丙-D-丙的结构类似物,则转肽酶被抑制,造成肽链间无法交联,网状结构也连不起来,形成“软壁”,极易破裂死亡。青霉素只对正生长菌起作用,对静息细胞无作用。 三、氮类物质合成 (一)生物固氮 分子N2通过固氮微生物作用形成NH3的过程。 1、固氮微生物 (都是原核微生物) ①自生固氮菌:好氧、厌氧、兼性厌氧及各种营养类型。 ②共生固氮菌:与豆科共生为根瘤菌,与非豆科共生是放线菌。 ③联合固氮菌:根际、叶面微生物。 2、固氮机制 只有在不含有化合态氮的培养基上生长,且提供ATP、还原力等条件下才能固氮。 总反应式: Mg2+ N2+8[H]+18-24ATP 2NH3+H2+18-24ADP+18-24Pi 固氮酶 固氮酶 固二氮酶 - 组分Ⅰ:钼铁蛋白(MoFd) 固二氮酶还原酶 - 组分Ⅱ:铁蛋白(AzoFd) 都对氧极敏感,遇氧失活,需厌氧条件固氮。 固氮过程: 电子载体:铁氧还蛋白(Fd),黄素氧还蛋白(Fld)也可以。 每步只传递2e,N2 2NH3需6e,连续三次。 固氮酶底物专一性不高,还能催化一些反应。 C2H2→C2H4, N2O→N2+H2O, HCN→CH4+NH3+CH3NH2, 2H+→H2。 其中C2H2→C2H4 ,可用气相色谱检测,可作为固氮系统存在的有效指标。 N2 2NH3去路:自生固氮菌不能储存,也不分泌,很快同化;共生固氮菌分泌至根瘤细胞中为植物所利用。 (二)氨基酸合成 1、直接从培养基中吸收。 2、通过转氨作用合成其他的氨基酸: Glu + 丙酮酸 α-酮戊二酸 + Ala Glu + 草酰乙酸 α-酮戊二酸 + Asp 这类反应是由氨基移换酶催化而成。 3、微生物经氨化作用或经固氮作用生成的氨可以通过特定的反应来吸收生成新的氨基酸(氨同化作用) α-酮戊二酸+NH3 谷氨酸脱氢酶 Glu +水 NH3+ATP Glu α-KD、PY、OA Gln合成酶 转移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