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租、负担、生产:农业政策和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动.docVIP

减租、负担、生产:农业政策和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动.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减租、负担、生产:农业政策和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动.doc

减租、负担、生产:农业政策与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动 ——以抗战时期晋西北根据地为个案 韩振国 摘 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使整个社会结构重组,中农贫农成为主要的阶级。在这一结构性变动中,减租减息政策、公粮政策和发展生产政策起着决定性作用。减租减息使地主经济受损,出卖土地;公粮政策增加了他们的负担,经济进一步收缩;发展生产政策中地主富农不敢发展,而农民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利益,买入土地,增收致富。随着地主富农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下降,其政治地位普遍下降,他们能留在统一战线内部,是抗战时局的发展、根据地形势及他们身边生活环境变化的结果,并不单纯是减租减息政策本身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减租减息 公粮负担 阶级关系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了广泛的根据地。土地问题是根据地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以往研究把这一问题集中在减租减息政策上,从政策形成、变迁、作用、农民心态等多角度考察。但是,孤立的从减租减息政策看根据地的阶级关系变化并不全面。就晋西北根据地而言,单纯减租减息并不必然导致土地关系的变化,进而影响阶级关系变化。 晋西北根据地阶级结构的变化 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土地关系、剥削关系的变化,农民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阶级之间和阶级内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加速,阶级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1944年晋西北五村调查,晋西事变前,土地的56%,即一半以上,被集中在地主富农手中,而地主富农的人口,只占全人口20%。到1944年,这种情势发生了极大改变。工人、雇农、贫农和中农共占人口82%,所占土地已是73%,这说明全部土地的30%,由地主那里,转移到农民和工人手里。[1](P116)另据1945年晋绥分局调查研究室[1](P68)抗战后恰恰相反,根据晋绥分局调查研究室1946的调查,地主富农由于减租减息而转出的土地分别占其总转出地的41.9%和32.5%。公粮负担上所占比例也很高,都超过了1/3。中农由于负担转出的占其转出总量的29%,这是由于公粮征收中的部分缺点造成的。贫农基本没有因减租或公粮而转出土地的,他们转出土地最大项是“家务需要”,但六年中是逐年下降的,到1945年只有12%,[2](P57)这说明他们整个经济是逐年上升的。贫农转出土地次多项是“倒换土地”,即是卖出坏地买入好地。而地主富农倒换土地是微乎其微的,他们在当时的政策中不敢也很难发展生产,买入土地。 由以上论述可见,减租减息与公粮负担对根据地各阶层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地主富农来说,减租减息与公粮负担“好像一把钳子的两刃,只有减租而无负担,地主还可以不出卖,顶多也不过吃不上利罢了”,他们可以凭借多年的积蓄继续保持生活水平不致下降。如果“只有负担而无减租,地主依然可以转嫁负担与农民,可以从农民那里取得偿付”,“所以严格的说,减租和负担政策在这一问题上是分不开的,无法分别究竟哪个为主”。[2](P57)减租减少了收入,负担加重了支出,二者共同作用导致地主财产损失,生活水平下降。相反,中农以下阶层在此过程中由于收入多支出少而有了积蓄,提高了自身地位与生活水平。 3、发展生产与土地关系的变化 战争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到1940年,晋西北的劳动力比战前减少1/3,牛减少3/5,驴骡减少80%-90%,羊减少3/5。[12](P25)如何发展抗日力量,克服经济与财政困难,是各根据地的重大问题。要战胜敌人,必须动员全体民众实行全民族抗战。对普通民众来说,除了直接参战外,对抗战最大的支持就是发展生产,保证人民军队与政权的供给。党和政府也认为“根据地经济建设,其基本重心应放在发展农业,私人生产上面,才能解决政府的巨额预算,保证全体军民的充分粮食及各种生活必须品,如衣服、纸张、油等原料,才能改善生活与粉碎敌人对我经济的封锁破坏,坚持根据地”。[13](290)从1942年起,发展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成为党与政府的主要工作,农村生活的问题也因此而引起关注,大生产成为抗日战争和农村改革的结合点。[14](P221) 晋西北抗日政权建立后,党和政府逐步加强了对根据地农业生产的领导,施行了各种发展生产的办法,如鼓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提高劳动效率;发放贷粮贷款,扶植生产;组织妇女纺织,提高副业收入;鼓励种棉,增强自己能力。在政府大力扶植与广大群众的辛勤努力下,根据地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扩大生产中去。晋绥分局关于老区九县二十个村调查参考文献: [1]刘欣.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 [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2]农村土地及阶级变化材料——根据老区九县二十个村调查[B].山西省档案馆,档案编号A213-14-1 [3]理红,里

文档评论(0)

dmz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