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要点解析.ppt

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要点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要点解析

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 刘 鸿 (100083) ? * * 海淀区作为北京市的教改实验区,从2002年9月在初中实施新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材,高中采用新教材。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只是教科书的改变,而是教育理念、制度与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体系、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变革。 一.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 主要研究的问题 以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为前导 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和研讨 1.教育观念的更新 不同经历和不同年龄的教师都面对同样的问题 (1)教师定位:由较单纯的知识传承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学本质的定位:师生交往——沟通、交流、对话、理解;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学结构(模式):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由注重结论——注重过程; 使学生由较单纯的接受学习—— 接受、发现学习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强调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加强课程、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不仅学会,更要会学。 (2)学生定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励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具有社会主义社会法制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德洛尔报告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被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 1.学会求知的能力(learning to know); 2.学会做事的能力(learning to do); 3.学会共处的能力(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4.学会发展的能力(learning to be)。 学习方式的改变: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参与 (3)教师之间的关系: 互相尊重,共同研究,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定期研讨: 寒假的教学研讨会,暑假的德育研讨会; 教师团队的和谐、合作是保证 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 相同学科教师的协作: 教研组,备课组; 不同学科教师的协作: 研究性学习——理科之间,文科之间,文理科之间; 2.教师的专业发展 职业规范和理想追求; 学科专业性,教育专业性; 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扩展的专业性。 更新观念,不断学习,互相尊重,团结协作。 教师专业发展是在终身学习的理念的支持下,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不断更新的过程。 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联系在一起,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是实现教师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过程。 充分认识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人格魅力 (2)新课标的实施: 教师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教学结构——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体; 教学方式——由较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 主动探究;由注重结论转变为注重过程。 教师由经验型——研究型;在实践中反思。 挑战 学校层面: 继承传统,不断创新,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教师层面: 完善自我,业务精湛,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机遇 3.教学结构与教学设计 (1)教学结构的要素: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 (2)教学设计: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内容目标与过程目标 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潜力,创新能力;“双基”到“四基”。 学生活动设计:根据学生特点,多样化,启发性,一定的预见性,把握好“放” 和“收”;变“讲”教材为“用”教材。 教学语言:避免用“已经学过”,“这一节要学”,改用“已经接触(讨论、分析)过”, “一起探讨(讨论、研究)” 等等。 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