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促进钙吸收的因素有( )
A.膳食纤维B.大量脂肪C.植酸
D.乳糖E.镉
2、引起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是( )
A.细菌性食物中毒 B.真菌性食物中毒
C.霉菌性食物中毒 D.化学性食物中毒
E.物理性食物中毒
3、下列食物含锌最丰富的是( )
A.猪肝 B.鸡蛋 C.牡蛎
D.虾皮 E.大豆
4、摄取适量可以预防龋齿,若摄取过量则会发生斑釉齿的元素是( )
A.铁 B.锌 C.硒 D.氟 E.铜
5、关于维生素C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中维生素C水平反映体内贮备水平
B.还原型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型抗坏血酸仍其具有生物活性
C.是一种强还原剂
D.可作为羟化酶的辅助因子
E.缺乏易导致毛细血管出血
6、摄取适量可以预防龋齿,若摄取过量则会发生斑釉齿的元素是( )
A.铁 B.锌 C.硒 D.氟 E.铜
7、小肠内吸收速率最高的单糖是( )
A.半乳糖 B.葡萄糖 C.果糖
D.木酮糖 E.甘露糖
8、小肠内吸收速率最高的单糖是( )
A.半乳糖 B.葡萄糖 C.果糖
D.木酮糖 E.甘露糖
9、平衡膳食宝塔是( )由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
A.1988 B.1997 C.1990
10、正常人体水的来源和排出量每日维持在( )mL左右
A.1200 B.1500
C.2000 D.2500 E.3000
11、癞皮病是由于缺乏( )
A.维生素B2 B.维生素B6 C.烟酸 D.维生素A E.叶酸
12、牛乳中酪蛋白的含量为( )
A.70% B.80% C.30%
D.20% E.10%
13、引起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是( )
A.细菌性食物中毒 B.真菌性食物中毒
C.霉菌性食物中毒 D.化学性食物中毒
E.物理性食物中毒
14、畜禽肉的蛋白质含量为( )
A.5%-12% B.10%-20% C.20%-25%
D.25%-30% E.30%-35%
15、大豆蛋白质含量一般为( )左右
A.15% B.25% C.35%
D.45% E.50%
16、引起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是( )
A.细菌性食物中毒 B.真菌性食物中毒
C.霉菌性食物中毒 D.化学性食物中毒
E.物理性食物中毒
17、缺乏下列哪种维生素可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
A.维生素K B.烟酸 C.抗坏血酸
D.叶酸 E.生物素
18、维生素D及其代谢物,活性最强的是( )
A.7-脱氢胆固醇 B.25-(OH)-D3
C.1,25-(OH)2-D3 D.24,25-
OH)2-D3 E.D3
19、评价一个地区人群的营养状况,最常采 用的人群是( )
A.青少年 B.学龄前儿童
C.学龄儿童D.婴幼儿 E.成年人
20、脂肪酸败的早期检测指标是( )
A.碘价 B.过氧化物值 C.酸价
D.皂化价 E.K值
21、玉米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和第二限制氨基酸分别为( )
A.赖氨酸、色氨酸B.色氨酸、苏氨酸
C.苏氨酸、赖氨酸D.赖氨酸、苏氨酸
E.蛋氨酸、酪氨酸
22、平衡膳食宝塔是( )由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
A.1988 B.1997 C.1990
23、评价一个地区人群的营养状况,最常采 用的人群是( )
A.青少年 B.学龄前儿童
C.学龄儿童D.婴幼儿 E.成年人
24、促进钙吸收的因素有( )
A.膳食纤维B.大量脂肪C.植酸
D.乳糖E.镉
25、大豆蛋白质含量一般为( )左右
A.15% B.25% C.35%
D.45% E.50%
26、有抗动脉转样硬化作用的脂蛋白是( )
A.乳糜微粒 B.极低密度脂蛋白
C.低密度脂蛋白 D.高密度脂蛋白
E.以上都不是
27、饱和脂肪酸含量比例最高的下列食用油脂是( )
A.玉米油 B.棕榈油 C.花生油 D.葵花籽油 E.大豆油
28、维生素A含量最高的食物是( )
A.鸡蛋 B.肝脏 C.鱼类
D.牛奶 E 肾脏
29、平衡膳食宝塔是( )由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
A.1988 B.1997 C.1990
30、引起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是( )
A.细菌性食物中毒 B.真菌性食物中毒
C.霉菌性食物中毒 D.化学性食物中毒
E.物理性食物中毒
31、玉米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和第二限制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