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圈闭与油气聚集浅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油气藏的破坏和保存是一对矛盾,研究其破 坏的原因,也就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油气藏保存下 来的条件。 一、引起破坏的作用 1.圈闭破坏,改变引起油气藏破坏 主要有:侵蚀、断裂、刺穿等。 (1)地壳上升,剥蚀加强,其结果盖层被剥蚀: ①油层出露,使油藏挥发、氧化; ②盖层残留厚度太小,以致不足以封闭油气。 (2)地壳运动改变面貌,其结果: ①破坏圈闭的封闭性; ②减小圈闭容积,使多余油气溢出。 2.地壳急剧下沉,导致地温升高,原油裂解→最 终完全碳化。 3.火成岩活动(岩浆侵入),油气藏发生热变质, 油藏破坏。 4.微生物降解 ①地下水中硫酸盐使烃类发生氧化; ②岩石含氧矿物与油层接触,使油气部分氧化。 三、引起油气再分布的地质作用 1.断裂对油气再分布的作用 (1)断距小于储层厚度时,再分布仅在储层内部 调整; (2)断裂使油层部分与上方储层连通时,可使原 圈闭变小,总趋势是一个油藏变成几个小油藏; (3)当存在多油层,最上部有好储、盖层时,断 裂作用使多油层沟通,油气共同向上方聚集,总 趋势是聚集形成大的油气藏或几个小油气藏聚成 一个大油气藏。 2.其它地质作用对油气再分布的作用 (1)地壳运动使溢出点抬高,容积变小,多余油 气外逸,在新圈闭中聚集; (2)地壳运动使圈闭抬升变浅,压力减小,油藏 中溶解气、游离析出,形成气顶,将原先石油 挤出,在新圈闭中聚集; (3)地壳运动使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在水动力 作用下,油气发生再分布,再聚集(水动力起 决定性作用时)。 四、油气藏中烃类流体的蚀变 按条件和产物分为氧化变质和热演化变质两类。 1.石油的氧化变质 氧化变质,石油在低温、低压条件下,氧化为稠 油和沥青类矿物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微生 物作用起着重要的降解作用。大量实验表明: 低碳数(<C20)烃类比高碳数烃类易氧化; 烷烃比环烷烃,芳轻易氧化; 正烷烃比异烷烃易氧化。 单环环烷烃、芳烃比多环、复合环环烷烃、芳 烃易氧化。 二、单一圈闭的油气聚集 1.背斜圈闭的油气聚集 静水条件下,气在上,油在中,水在下。如气 源足,则完全形成气藏,油气聚集已最后完成。 2.非背斜圈闭的油气聚集 非背斜圈闭与背斜圈闭的主要区别在于: 非背斜圈闭除储层顶、底为非渗透性岩层封闭 外,上倾方向还存在着各种类型非渗透性遮挡; 背斜圈闭是储层上方被非渗透层封闭,下方被 油气高势区和非渗透岩层联合封闭。 3.圈闭封闭烃柱的最大高度和油气藏高度 (1)圈闭封闭烃柱的最大高度 最大高度与盖层封闭能力(储、盖层孔隙、 油、气、水性质)及闭合度有关。实际上就是岩 石中油(气)柱在浮力作用下上升,而盖层毛管压 差(排潜压力)将阻止其上升,毛管压差大于浮力 时,油滴不能向上运移。两种力量平衡时的油 (气)柱气度,就是该条件下,盖层封闭的最大油 (气)柱高度(或临界高度),盖层、运移等章已介 绍过,形式类似,意义不同。 [用伯格公式表示](比较油气临界运移的油柱高度): 阻力=浮力±水动力 即 : Zco =2σ(1/rt-1/rp) / (ρω-ρo)g±ρω/ (ρω-ρo) dh/dx·x o 水动力与浮力方向一致时,水压梯度取负值; 水动力与浮力方向相反时,水压梯度取正值。 由上式可见: ①当水流向上倾时,Zco变小; ②当水流向下倾时,Zco变大 ③当水流静止时,Zco 中水压梯度为零。 注意: ①当盖层封闭能力强,封闭烃柱临界高度大于 或等于闭合度时,闭合度即可为圈闭封闭油(气) 柱的最大高度; ②当盖层封闭能力差,能封闭的临界烃柱高度 小于闭合度时,临界高度即为圈闭封闭的烃柱 最大高度。 在生产上,采用压汞法测得的毛细管压力 曲线直接确定储、盖层排驱压力,把汞~空气系 统的排替压力,换算成烃-水系统的排替压力。 (2)油水过渡带 介于纯含水和纯含油部分之间的一个带, 在理论上是指纯含油带的底到100%含水带顶面 之间的垂直距离。 油田开发中一般把无水纯油带的底面到只 产纯水带顶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油水过渡带,其 数值一般小于理论上的油水过渡带厚度(过渡带 的下部接近纯含水部分,以产水为主(因含油饱 和度太低)),而在上部,即接近纯含油部分,以 产油为主(因含水饱和度太低), 虽然过渡带的底界已经100%产水,但实际 上并不是全含水,而是含油饱和度太低,油相 渗透率已变为零,因而试油时不出油全出水。 它与100%含水的地带是不同的,后者常处在更 下一些的地段。 圈闭中可能的最大油气藏高度与封闭的最 大烃柱高度是有一定区别的,两者之间的差值 为油水过渡带。 (按照最

文档评论(0)

金不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