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冷球蛋白血症与肾损害 一、概述 1933年Wintrobe等首先在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发现一种在低体温(4℃)发生沉淀,在37 ℃又溶解的蛋白质。 1947年Lerner等人命名为冷球蛋白。当血中冷球蛋白增高(>100mg/l)可引起冷球蛋白血症。 什么是冷球蛋白血症? 冷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系统性疾病,通过冷球蛋白的血管内沉积和其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全身多系统性病变,通常表现为典型的三联征(紫癜、无力、关节痛)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器官受累如慢性肝炎、肾小球肾炎、周围神经病变、皮肤溃疡及播散性血管炎。累及肾脏约占20%-60%。 分类和分型 一、按发病原因: 原发性(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冷球蛋白血症 60%-70% 继发性 主要见于SLE、干燥综合症、变应性血管炎、多发性骨髓瘤、慢淋、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二、按免疫球蛋白种类: Ⅰ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多 为IgM或IgG, 少见IgA 。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 Ⅱ型:一种单克隆(具有RF活性IgM) + 一种多克隆(IgG)。 Ⅲ型:2种或2种以上多克隆。 Ⅱ型、Ⅲ型又称为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MC),占60%-75%,更易引起肾损害,与慢性感染性疾病如EB病毒、丙型肝炎、自身免疫病、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有关。 发病机制 B淋巴细胞的增生与克隆变异 Ⅰ型 与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有关。 近年来更多资料表明Ⅱ、Ⅲ型与HCV感染有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