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与防治资料
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黑痣病又称茎基腐病、立枯丝核菌病、丝核菌溃疡病、黑色粗皮病。该病为世界范围内马铃薯产区普发性病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马铃薯适应性广,对水肥要求不敏感,因此成为西南、西北山区和华北干旱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但由于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轮作倒茬年限逐渐缩短,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尤其在内蒙古、甘肃和山东南部地区,由于连年轮作,严重地块发病率已达到50%以上,已成为北方马铃薯产区的重要病害。 一.症状 马铃薯黑痣病在马铃薯的不同生长期内都可发生: 苗期 侵染顶芽和茎基部,顶芽被侵染后引起死亡,茎基部感病形成褐色水渍状病斑引起立枯; 生长期 主要侵染地下茎和匍匐茎,产生褐色溃疡型病斑,地上部表现为植株矮小和顶部丛生; 成熟期 主要侵染块茎,感病严重导致匍匐茎顶端不能膨大结实,感病较轻块茎畸形生长,变小。在成熟的块茎表面形成大小不一、数量不等、形状各异、坚硬的、颗粒状的黑褐色或暗褐色的斑块,即病原菌的菌核,不易冲洗掉,菌核下边的组织保持完好。也有的块茎因受侵染而导致破裂、锈斑和末端坏死等。 二.病原 黑痣病病菌为半知菌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病原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是7~39℃,最适温度26~30℃,低于7℃或高于39℃停止生长。菌核形成温度11~37℃,适温22℃。菌核形成速度最低14℃(11d),最高30℃(2d)。菌丝在pH2.2 ~10.6范围内均能生长,以pH4.5 ~7.3生长最快。 立枯丝核菌迄今已报道有9个菌丝融合群(AG1 ~AG8和AG-1BI),AG3群是主要致病群。 研究发现,马铃薯黑痣病的病原主要是立枯丝核菌的AG3融合群,该群具有寄主专一性特性,马铃薯是其唯一寄主。除此之外,侵染马铃薯的还有AG4等融合群。 三.侵染循环 病原菌为土壤习居菌,以菌核和菌丝体在土壤、病株病残体及感病植物体内越冬,病菌抗逆性较强,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之久。该病菌有直接侵染的能力。 初侵染源主要为病田土表及病残体中的越冬菌核,带病种薯为重要的初侵染来源,也是该病菌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 翌年,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越冬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染种薯、茎基部及根部等地下部分,引起发病,严重时在茎基部地上部分产生灰白色菌丝层。病部长出的气生菌丝,向病组织附近扩展,进行再侵染,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土中,通过雨水反溅,也可以进行再侵染。 病菌的传播;远距离传播通过种薯调运和移植传播,丝核菌菌丝可以在土壤中扩展蔓延一定范围进行传播,可以通过病根与健根接触进行传播。由于该病菌无性阶段不产生任何孢子,因此,在短期内扩展范围较窄。但是,土壤习居菌为积年流行病害,容易造成较大损失。 四.发病条件 黑痣病发生与气候条件、种子质量和耕作栽培措施密切相关。 气候条件:主导因素,较低的土壤温度和较高的土壤湿度,有利于丝核菌的侵染,同时,对于种薯则出芽周期长,在土中埋的时间长,增加病菌侵染机会。结薯期土壤湿度太大,排水不良,会加重薯块上菌核的形成。 种薯质量:种薯健壮,生活力强,发病轻,反之则重。 播种时间:播种期过早或过迟都会造成病菌对幼芽的侵染。 耕作栽培:多年连作的地块发病重,管理粗放、土壤板结、透气性不良,排水性差的地块,种薯出苗时间长,长势弱,发病较重。整地播种作业期间遇雨,因土壤潮湿,容易板结,不利于幼苗萌发和出土,易感染病菌。 管理措施:施用未经腐熟的肥料,常带有病原 菌丝体和菌核,易导致病害发生,且肥料在田间腐熟发热,会伤害种薯及幼芽、幼苗,形成伤口,易于病害侵染。 五.防治措施 对于立枯丝核菌病的防治,仅采用单一的措施并不是完全有效的,应在病害发生的不同阶段采取综合措施和技术。防治上应侧重于选用脱毒种薯,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辅以药物喷施,减少越冬菌源,切断病菌侵染途径等综合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选用脱毒种薯和抗病品种。选用无菌种薯或用多菌灵等杀菌剂浸种,可有效地阻断病原菌的侵染。 2.适时栽植,栽前催芽,实行地膜覆盖,促种苗早发,降低病害发生。发病重的地区,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山区要特别注意适期播 种,避免早播。 3.及时拔除病株,并在根际土壤中施用石灰等土壤处理剂处理土壤。 4.适时采收:在结薯根未干枯前提前2周前收获,可有效地降低薯块上黑痣的发生。 5.轮作:马铃薯与小麦、玉米、豆类作物轮作,可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含量。 (二)化学防治: 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或5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按种薯量的0.2%浸种或拌种; 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10分钟。 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开花前灌根,每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项目七+用计算机计算圆周率说课及试讲课件-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pptx VIP
- 小米集团2025年组织架构及各部门职责解析.docx VIP
-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pptx VIP
- 2025年广西公需课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预训练大模型与生成式AI参考答案.docx VIP
- 新22G04 钢筋混凝土过梁.docx VIP
- 疖肿合并疼痛护理查房.pptx VIP
- 2024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pdf VIP
- 居民阶梯电价作业指导手册.pdf VIP
- XXXX无线网施工方案.docx VIP
- 数字素养与技能.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