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1-简介和基本理论.ppt

  1.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色谱1-简介和基本理论

课程内容 色谱简介和基础理论 压力和温度控制系统 进样系统 色谱柱系统 气相色谱检测器 数据处理系统 日常操作与故障处理 色谱方法的确立 样品采集和色谱实验室应用 色谱简介 为什么要叫色谱? 第一个色谱:俄国植物学家Tswett用碳酸钙柱分离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他在论文将这种分离方法称为Chromatographie (发表在1906年德文杂志上),译成英文后被称为Chromatography,即中文的色谱法。 现代色谱虽然沿用了这个名词,但已经很难直接看到被分离物质的颜色了。 茨维特(Tswett)的色谱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1906年使用的色谱原型装置,如图。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试样混合物的分离过程也就是试样中各组分在称之为色谱分离柱中的两相间不断进行着的分配过程。 其中的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 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此固定相的流体(气体或液体),称为流动相。 色谱发展史-方法和理论 1903年,俄罗斯植物学家Tswett 发表了吸附色谱分离植物色素的论文,并于1906年正式提出色谱法。 1931年,德国Kuhn和Lederer重复了Tswett的实验并分离了3种胡萝卜素,并因此获得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 1940(1941)年,英国生物化学家Martin和Synge提出液液分配色谱法(塔板理论,并因此获得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并预言可采用气体作为流动相。 色谱发展史-方法和理论 1952年,Martin和 James合作用气体做流动相,建立了气-液分配色谱,也就是今天的气相色谱。 1956年,荷兰Van Deemter建立了速率理论。 1958年,Golay提出了毛细管柱色谱法。 1972年,Stein Moore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氨基酸并成功制造出氨基酸分析仪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色谱发展史-仪器 1955年春天,Burrell公司和Perkin-Elmer公司推出了最早的商业用色谱仪。配备主要有U型色谱柱和热导池检测器,PE公司还设置了柱箱。 1959年,FM科学公司(65年被HP收购)的新仪器出现程序升温功能,1962年普及。 50年代末,Hamilton公司解决了液体小体积精确进样量问题。 80年代以来,色谱仪的多样化、高精化、自动化和联用技术日新月异,新型色谱层出不穷。 色谱发展史-我国的情况 1954年,大连化物所开始我国的色谱研究工作。兰州、太原、北京、上海等地也相继开始色谱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工作。 60年代初期,生产出国产第一台填充柱色谱仪。 1980年,北京分析仪器厂引进Varian技术,生产SP3400和SP3700色谱仪。 目前,我国可以生产多种通用色谱仪和多种专用色谱类分析仪。与国外仪器相比,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仍有待于加强。 色谱法的分类 液相色谱-气相色谱 柱色谱-纸色谱-薄层板色谱 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 气相色谱是色谱中结构比较简单的应用。主要用于低分子量、易挥发组分的分析,如低碳有机物等。 色谱法的分类 气相色谱的特点 选择性高-烃类异构体、同位素、旋光异构体均有很好的分离效果。 分离效率高-2m填充柱有几千块塔板;毛细管有几十万到几百万塔板。 灵敏度高-高灵敏度检测器可以检测 10-11-10-13g级别的痕量物质。 分析速度快-一般几到几十分钟。 气相色谱的缺陷 不能用来定性-不具备分析未知组分的分析能力。 无机物和高沸点有机物难以分析。 色谱有关术语 色谱有关术语 基线 峰高、峰宽、半峰宽、峰底 死时间tM、保留时间tR 、调整保留时间tR′、体积 相对保留值γi,s 峰面积 分离度R 分离度R 对于两个大小相近的峰:R=1.0,两个峰重叠度为2%,R=1.5,重叠度为0.3%,认为完全分离,由于w=4 σ,此时(t2-t1)/2=3 σ 。 一些资料认为R=2完全分离。 分离度R 分离度R 色谱基础理论 分离原理 先决条件:具备固定相和流动相。 分离内因:固定相对被分离组分的吸附或分配作用存在差异。组分间的距离是由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决定的 分离外因:流动相携带被分离组分流动,造成多次吸附/解吸或溶解/挥发过程,放大了所存在的差异。 色谱的特点:物理分离,不改变样品组分。 高斯分布 塔板理论 最早由Martin等人提出塔板理论,把色谱柱比作一个精馏塔,沿用精馏塔中塔板的概念来描述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行为,同时引入理论塔板数作为衡量柱效率的指标。 研究塔板理论的目的:从理论上得到描述色谱流出曲线的方程,并通过这一方程各参数来研究影响分离的因素。 塔板理论的理论假设: (i)在柱内一小段长度H内,组分可以在两相间迅速达到平衡。这一小段柱长称为理论塔板高度H。 (ii)流动相(如载气)进入色谱柱不是连续进行的,而是脉动式,每次进气

文档评论(0)

zw404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