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核糖体(ribosome):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由60%的核糖核酸和40%的蛋白质组成。 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糖被(glycoclyx) 鞭毛(flagellum) 细胞壁外部特殊结构 菌毛(fimbria) 芽孢(spore) 细胞内特殊结构 芽孢抗热性的其它可能原因 皮层含高浓度的吡啶二羧酸钙(DPA-Ca),形成耐热凝胶样的物质; 存在特殊的小分子酸溶性DNA结合蛋白,对芽孢DNA有稳定作用; 含DNA修复酶,可对核心复活后的出芽和生长过程中的DNA进行修复。 含一些酶,本身并不抗热,在芽孢中与一些物质结合后才有抗热性。 (蜡状芽孢杆菌中的丙氨酸消旋酶,附着在芽孢衣上时抗热,与芽孢衣分离后不抗热。) 2. 芽孢的特点 A. 抗逆性强(热、干燥、辐射等)生物界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 能否消灭芽孢是衡量各种消毒灭菌手段的最重要的指标。 C. 芽孢是休眠体,不是繁殖体。 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重新转变成为营养态细胞 B. 折光性强,不易着色(芽孢染色法)。 3. 形成条件 A. 菌种的遗传特性; B. 所需条件因种而异,即不同细菌形成芽孢有其最适条件(pH、溶氧、温度、营养、离子浓度和种类等)。 4. 形成芽孢的菌种 产芽孢的细菌多为G+杆菌,也有一些球菌 主要产芽孢菌:(好气性)芽孢杆菌属(Bacillus) (厌气性)梭菌属(Clostridium) 其它少数:芽孢八叠球菌属(球菌) 芽孢乳杆菌属 脱硫肠状菌属 多孢子菌属 5. 构造与耐热机制 (参见P33图2-27)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 芽孢衣结构致密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 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 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具极强的耐热性。 * *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的 形态、构造与功能 观察方法: 质壁分离后结合鉴别性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原生质体破裂; 超薄切片电镜观察; 二、细菌细胞的构造与功能 (二)细胞膜(cell membrane) 细胞膜是如何被发现的? 电镜观察到的细胞质膜,是在上下两暗色层之间夹着一浅色中间层的双层膜结构,这与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有关。 1. 化学组成: 磷脂(20%-30%)和蛋白质 R基:磷脂酸、磷脂酰甘油、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肌醇等。 (1)磷脂 在生理温度下,脂肪酸末端排列成有序的晶态。 不饱和脂肪酸双键可导致膜结构变形(流动)。 膜的流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和相对含量。 细胞膜上长链脂肪酸的链长和饱和度因细菌种类和生长温度而异, 通常生长温度要求越高的种,其饱和度也越高,反之则低。 (2)甾醇类物质 真核生物细胞膜中一般有甾醇,含量占膜中脂质的5%-25%。 原核生物细胞膜中一般不含甾醇(支原体例外)。而某些细菌的细胞膜中,含有与固醇类似的五环分子称为类何帕烷(藿烷类化合物,hopanoid),起稳定细胞膜的作用。 由磷脂分子形成的双分子膜中加入甾醇类物质可以提高膜的稳定性 (3) 膜蛋白 约占细菌细胞膜的75%,比任何一种生物膜都高,而且种类多。--------细胞膜是重要的代谢活动中心。 根据作用 功能蛋白:担负生理机能 (转运蛋白、电子传递蛋白、 ATP合成酶 合成细胞壁及糖被的酶) 结构蛋白:维持膜结构 根据分布 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或内嵌蛋白(intrinsic ) 周边蛋白(peripheral protein)或膜外蛋白(extrinsic ) 2. 膜的结构模型 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①膜的主体是磷脂双分子层; ②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 ③整合蛋白因其表面呈疏水性,故可“溶”于脂质双分子层 的疏水性内层中; ④周边蛋白表面含有亲水基团,故可通过静电引力与磷脂 双分子层表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