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代谢病课题.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眼皮肤酪氨酸血症(II 型)的症状为角膜溃疡和在手掌及脚底出现疼痛的角化斑。在少数病人身上可能出现智力迟钝的状况。这些症状被认为是由于酪氨酸在细胞和组织里晶化所致。 酪氨酸血症III 型的患者有神经系统的症状,智力迟钝及运动失调。 新生儿的暂时性酪氨酸血症主要是代谢条件的自身限制导致的,常在早产儿身上发现,源自肝中4HPPD 酶活性不成熟。通常这种状况到两个月时会自然缓解 酪氨酸很容易用串联质谱筛查新生儿干血片的方法测量。 若酪氨酸浓度轻度到中度上升,但在后续检测中下降,说明是暂时性酪氨酸血症。这种暂时性上升与肝脏未成熟或功能障碍有关。 在第一个样本中非常高或在第二个样本中高的酪氨酸浓度可能指示了遗传代谢缺陷。对这些患者的诊断包括测量血浆中氨基酸的浓度和通过尿有机酸分析寻找琥珀酰丙酮。 在酪氨酸血症I 型中可发现血浆中酪氨酸浓度中度升高,常常伴随着甲硫氨酸浓度上升或可能伴随着一般性的氨基酸血症。在尿液中发现琥珀酰丙酮可确诊为I 型血症。 I 型的患者在淋巴细胞、红血球和肝组织中FAH 活性缺乏。 对酪氨酸血症I 型的产前诊断可通过检测羊水中的琥珀酰丙酮和在绒毛绒膜细胞或培育的羊水细胞中FAH 的活性来进行。 酪氨酸血症II 型的患者通常仅有酪氨酸浓度严重升高,且有酪氨酸尿。酪氨酸转氨酶活性可在肝和肾中测量。 III 型的患者酪氨酸浓度中度升高,血清和尿中存在4-羟基苯丙酮酸和4-羟基苯乳酸、 4-羟基苯乙酸,可通过有机酸分析检测。4HPPD 酶活性可在肝中测量。 琥珀酰丙酮 ( succinylacetone,SA) 酪氨酸血症 Ⅰ 型 酪氨酸血症 Ⅱ 型 酪氨酸血症 Ⅲ型 治疗: 目前对于严重之患者,仍建议以低甲硫氨酸饮食进行饮食控制治疗,以维持血液中的甲硫氨酸在适合的浓度,并定期监侦生长发育,智力发展,血中甲硫氨酸浓度,以了解饮食控制的疗效。 枫糖尿病(maple syrup urine disease) 是一种遗传性支链氨基酸代谢障碍的疾病,是由于在细胞线粒体基质内支链α酮酸脱氢酶(BCKD)多酶复合体功能有缺陷。使得人体内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在降解代谢过程中分别产生的α-酮异乙酸,α-酮-1-甲基戊酸和α-酮异戊酸。 3种酮酸从小便排出,使尿呈甜的枫糖浆气味,故而得名。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该病的发病率因种族、地区而不同。 临床特点是婴儿期喂食困难,中枢神经受损临床表现和代谢性酸中毒,如果未及时得到正确的治疗,常在婴儿期即死亡。 发病率 1954年由Menkes和他的同事首次报告 国外统计发病率为1/200000,再现风险率为25%。 日本发病率:1:50万 美囯发病率:1:20万 枫糖尿病分型 基因分型--根据基因突变有人把枫糖尿病分为 IA型(E1α亚基突变) IB型(E1β亚基突变) II型(E2亚基突变) Ⅲ型(E3亚基突变) Ⅳ和Ⅴ则被保留作为特异性激酶和磷酸酶基因突变型,但迄今尚无报告 根据临床表型 典型型(重型) 中间型 间歇型 硫胺素反应型 E3缺乏型 其中以典型型最多见,占75%。中间型和间发型对硫胺素治疗也有反应。 枫糖尿病分型 枫糖尿病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不均一,主要与BCKD复合体活性降低的程度有关,而BCKD复合体活性是由E1、E2和E3基因的突变所决定。 出生后即可发病,患者的尿、汗和耵聍中有特殊的枫糖臭味。 典型型 出生后24h内婴儿正常,一周后则出现酮酸中毒症状,表现为喂食困难、呕吐、代谢性酸中毒及神经系统受损表现。如惊厥、肌张力增高,甚至肌肉强直,呈角弓反张状,也可肌张力增高与松弛交替出现,嗜睡或昏迷。 患者可有低血糖,但惊厥和昏迷并非低血糖所致,因为低血糖纠正后,这些症状并无改善。如果未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患者常在数周或数月内死亡。 本型是枫糖尿病中最严重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即使经治疗而存活,也可有智力低下和神经系统受损的后遗症。 间歇型 发病始于6~9个月,此型病人常在应激情况下而诱发,如手术、感染和频繁呕吐等。 发作时临床表现与典型型相似,并有共济失调,但这型病人BCKD复合体活性残留比典型型者高,约8~10%的病人可接近正常,故症状较轻,严重者也可于发作后死亡。 轻型(或称中间型) 在新生儿期尿中也有枫糖臭味和轻微症状,以后在患其他疾病时而诱发枫糖尿病。 主要是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与典型型相同,但较轻,对用大剂量维他命B1治疗有反应。 硫胺素反应型 焦磷酸硫胺素(维他命B1)是BCKD复合体的辅酶,当BCKD复合体因E1、E2和E3基因突变而活性降低时,则需要大量以焦磷酸硫胺素为主组成的辅酶。 临床表现也较轻,对大剂量(200mg/24h)维生素B1治疗3周才显示出疗效,但也有婴儿患者只要用维生素B1 10mg即有效。 E3缺乏型 此型

文档评论(0)

过各自的生活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