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肺炎球菌有多种类型。 实验 二 ——艾弗里及同事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T2噬菌体 * 通过搅拌可使被感染的大肠杆菌与噬菌体分开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人教版新课标《遗传与进化》 ? 生物的遗传 物质是什么? 遗传变异 染色体 遗传物质应具备条件 1、结果稳定,能储存遗传信息 2、可准确复制,传递给下一代 蛋白质 DNA ? ? 染色体的成分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1. 20世纪20年代 ——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氨基酸的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2. 20世纪30年代后 ——DNA才是遗传物质 ◇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聚合形成的生物大分子 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它的菌落光滑(Smooth),菌体有荚膜,是有毒性的球型菌,能够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病。 它的菌落粗糙(Rough),菌体无荚膜,是无毒性的球型菌。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格里菲思转化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且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S型菌内的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 DNA 蛋白质 RNA S型菌的化学成分 糖类 脂类 其他物质 ◇DNA是遗传物质 ◇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实验结论 ◇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设计思路 2. 艾弗里转化实验 1. 实验材料: T2噬菌体 大肠杆菌 实 验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注入 复制、合成 组装 释放 吸附 2. 设计思路: 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C、H、O、N、P C、H、O、N、S (标记32p) (标记35s ) 第一步:分别标记细菌 实验步骤设计 第二步:分别标记噬菌体 第三步: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细菌 第四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 实验过程: 细菌+含35S的培养基→ 含35S的细菌 细菌+含32P的培养基→ 含32P的细菌 第二步:分别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含35S的细菌→ 含35S的噬菌体 噬菌体+含32P 的细菌→ 含32P的噬菌体 第一步:分别标记细菌 用含35S的噬菌体去感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上清液放射性很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 子代噬菌体 无放射性 用含32p的噬菌体去感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上清液放射性很低,沉淀物放射性很高。 子代噬菌体 具放射性 第四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实 验 子代噬菌体 结论 大肠杆菌 细胞内 大肠杆菌 细胞外 32P标记的噬菌体 35S标记的噬菌体 放射性高 无放射性 无放射性 放射性高 放射性低 有放射性 ◇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细胞 ◇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 ◇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 通过搅拌可使被感染的大肠杆菌与噬菌体分开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