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农:不信仰中医文化者,不配当中医院院长汇编.docVIP

唐农:不信仰中医文化者,不配当中医院院长汇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农:不信仰中医文化者,不配当中医院院长 唐农,1962年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七届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广西分会会长,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广西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人民卫生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教材《中医内科学》副主编。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广西名中医”等称号。 本文为唐农在2015年3月20日,中国中医药报社理事会举办的全国中医院院长管理研习班的演讲。 非常高兴今天下午和大家分享这段时光,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谈谈中医文化信仰在医院管理中的积极意义”。 毫无疑问,办好医院一个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使医院办出特色,中医院尤其如此。如何办出特色,取决于医院管理者特别是决策层的眼光、魄力和手段。而医院管理者们真正的中医文化信仰的建立又是拥有这些眼光、魄力和手段的基本前提和相续不竭的动力。 我们熟悉的佛教徒的虔诚,令人印象深刻,这种虔诚体现在他们的“信愿行”中,而“信”又是他们全部修行的基础,并使这种修行永远在路上,在一种高境界中。这种修行是如此的稳定和不可思义。 因此,中医文化信仰的建立在我们中医院系列的管理中至关重要。 所以管理者,特别是决策者,你对中医文化的信仰如何,你是否对中医药文化获得一种自觉的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它一直在潜意识中对你的思想和行为起着一种不可思议的作用。大家应该相信这一点。 一、这些事实,让我对中医文化有足够自信 我们先来看一下几个若干经验事实,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中医药文化,我们怎么获得这个自信。下面讲的是这个问题。 1. 医学对人们健康的贡献度有多大? 上世纪初1901年,德国医学科学家欧立希发明了锥虫红,开始了对锥虫病的药物治疗,一种染料,叫“锥虫红”,开创了化学疗法的先驱,以后他又发明了606,914,于1908年得诺贝尔奖。但他曾给我们一个颇有启发的案例:在试管里用锥虫红治疗杀灭锥虫的剂量需要六分之六。在生有锥虫病的动物身上,剂量只需六分之一。在试管里,需要六分之六,在动物身上只要六分之一,那么,还有六分之五从哪里来的?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另外,类似六分之一的案例,还有一个。在六十年代,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儿科的钱潮教授。治疗小孩的急性中毒性痢疾,中毒性痢疾的死亡率很高,死于高烧,DIC,休克。但是钱潮教授就用六分之一剂量的抗菌素,六分之一的治疗量,使患儿死亡率降低到20%以下,生存率达到80%。很奇怪,为什么只用六分之一的剂量,反而使得疗效提高?全量的死亡率80%。他的理论是,全量的治疗,使得体内的细菌大量死亡,而死亡的菌体,它的细胞膜,脂多糖崩解之后成为类毒素。而大量类毒素的释放,引起体内强烈的反应,产生高烧、休克和DIC。他用的六分之一的剂量,仅仅是抑制细菌大量繁殖。 那么我们要问,最后是谁把身体里的病菌处理掉的?以上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最后要解决的是身体内的修复能力,抗病能力,调节能力。这两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这里的问题是,医学对人们健康的贡献度有多大呢? 在这里,你作为医生,治好病,你的贡献大概是六分之一。如果,你要依靠身体里的自我的健康能力的话,你就要依靠他的六分之五,你的六分之一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永远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太多”,这是希波克拉底给后世医生留下的醒世恒言。(注:摘自国医大师陆广莘所著《医学的目的与中医学研究》) 我对以上论述的理解是:“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注:摘自《素问?汤液醪醴论》) 2. 培顿?科菲试验说明什么 1892年10月7日,德国著名卫生学家培顿?科菲面对他目瞪口呆的学生,一口吞下了每立方厘米含有10亿个病菌的“霍乱菌汤”,在霍乱正肆虐流行的德国他却安然无恙。作为慕尼黑大学卫生学教授,他郑重宣布:单单霍乱弧菌是不会引起霍乱的,除了病菌之外还有环境形成的易感性。此后,俄国著名免疫学家梅契尼科夫在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重复了培顿?科菲的试验,亲口吞下霍乱弧菌而没有染上此病。梅契尼科夫此后因免疫学方面的成就荣获1908年诺贝尔医学奖。 这里的问题是,两位医学家的行为他们就不怕被感染上吗?这是给我们一个提示:致病与否不仅仅是看致病源,还要看有否发病的内环境,这不正是中医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吗? 3. 2003年中医治疗“非典”的经验说明什么? 大家知道,2003年春“非典”流行,危害很大,那个场景,在座的很多都记忆犹新,后来发现导致“非典”的致病原是“冠状病毒”。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中医药在未确定“冠状病毒”是致病源之前对“非典”的干预和治疗就非常有效。譬如说治疗疾病的发热时间和疗程明显缩短(而西医用激素治疗“非典”易频发两大后遗症:股骨头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