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docx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

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5年) 前言 建设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是省第八次党代会和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构想,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体现。省会经济圈的建设有利于发挥省会合肥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作用及六安、巢湖的比较优势;有利于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有利于联动沿江和沿淮城市群发展,带动安徽奋力崛起。 规划范围包括合肥、六安、巢湖市。国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24.7%。2006年户籍人口1603万人,占全省24.3%;地区生产总值1775亿元,约占全省28.9%。构建省会经济圈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随着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及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周边地区会逐步融入省会经济圈,省会经济圈覆盖和影响的范围将扩大至北到淮南、蚌埠,东到滁州、马鞍山,南到安庆、芜湖、铜陵的更大区域。 本规划纲要以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为目标,分析构建省会经济圈的基础和环境条件,提出加快省会经济圈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开发时序,重点围绕规划区三市共同关注的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市场构建、推进环境保护、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提出主要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规划目标 第一章 发展条件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区位优势显著。省会经济圈地处江淮之间,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合六巢三市空间距离近,交通快速便利,六安、巢湖两市城区及其县域地区分别在合肥市的1小时和2小时经济圈范围内。随着宁西铁路、合武高速铁路和合铜黄、合六叶、合淮阜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新桥机场的迁建,省会经济圈区位交通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三市间交通也将更加迅速便捷。 经济基础较好。2006年,合肥市GDP超过了100亿美元,达到了辐射1小时经济圈的国际通行标准,省会经济圈三市GDP合计200亿美元以上,也超过了构建城市群(圈)经济总量的理论门槛。三市目前正处于相互间吸引力、辐射力上升的阶段,具备形成紧密型城市经济圈的基本条件。 相互联系紧密。历史上,合肥、六安、巢湖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产业互补,经济相通。近年来,合肥的向心力不断增强,与六安、巢湖之间经济合作日益紧密,人流、物流、信息流流动加快,产业逐步融合,投资逐年增加,基础设施加快对接,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合作共赢已成为三市共识。 资源环境优良。水资源十分充沛,长江、淮河、巢湖和大别山五大水库可为生产、生活提供大量水源。矿产资源多样,已发现矿藏40余种,其中霍邱铁矿已探明储量16.8亿吨,远景储量20亿吨,位居全国第五。农业资源充足,六安是全国最大的羽绒集散地,是全省最大的林业基地。巢湖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二,特种水产品产量全省第一。生态环境良好,宜居性较强。六安市境内大别山生态系统保护完好,合肥是国家级园林城市,巢湖市拥湖临江,环境容量较大。 创新潜力较大。合肥科教资源比较集中,是除北京以外国家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多的城市,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70多个,中国科技大学等各类高等学校50多所,拥有博士授权点13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2个和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年,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国际和国内经济增长拉动。当前,国内工业化步伐加快,自主创新日趋活跃,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经济增长处于上升周期。世界经济也处在稳定增长时期。内外需的持续扩大,为省会经济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加快实施。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定位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省会经济圈承担着引领安徽崛起的重任,能够获得国家政策支持。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加速升级,面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省会经济圈地处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方向,具备科技、土地、劳动力、农副产品和矿产品等资源优势及较高的环境容量,具有融入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并以此为平台向国内国际更大范围开放,推进经济国际化,实现更快发展。 但同时,省会经济圈建设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高;区域对外开放度较低;南京、武汉等都市圈实力雄厚,区域竞争激烈;省会经济圈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受到资源环境约束,特别是巢湖生态环境压力很大;跨区域构建省会经济圈,还面临现行体制、机制等改革难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合肥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六安、巢湖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推动合肥、六

文档评论(0)

ain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