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田地质学复习分析报告.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基本概念 1.泥炭沼泽:沼泽是湿润的土壤内,长期或季节性的积水,并生长着喜湿性植物的低洼地段。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成为泥炭沼泽。 2.成煤作用:煤是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成为煤是经过一系列的演化过程的,这个过程称为成煤作用。 3.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 4.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5.丝炭化作用:植物物质应受的氧化分解、脱水、脱氢及增碳化过程称为丝炭化作用。 6.残植化作用:当泥炭化过程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 7.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8.煤的成岩作用:由泥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年青褐煤的过程,称为煤的成岩作用。 9.煤的变质作用:年青褐煤,在较高的温度、压力及较长地质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变成老褐煤(亮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的过程。 10.煤化作用: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称为煤化作用阶段。 11.希尔特定律:德国学者希尔特(Hilt,1873)曾针对西欧若干煤田变质规律提出: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条件下,每百米煤的挥发分降低约2.3%,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称为希尔特定律。 12.深成变质作用:深成变质作用是指煤层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上覆岩系静压力作用下煤所发生的变质作用。 13.岩浆变质作用:由于岩浆热、挥发分气体和压力的影响,使煤发生的变质作用 14.动力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是指煤系形成后由于地壳构造变动的直接原因而造成煤发生变质的作用。 15.镜质体反射率:镜质体反射光的能力用镜质体的油侵反射率表示 常用符号为R。 16.含煤岩系:指一套在成因上有共生关系并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 17.成煤沉积体系: 18.含煤沉积旋回:煤系的旋回结构是煤系的重要特征,它反映了煤系沉积层序中有共生关系的岩性、岩相等特征有规律的重复交替现象 19.含煤盆地 煤盆地: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术语,其含义比较广泛,可以指聚煤盆地,也可以指后期构造盆地。 20.聚煤盆地:原始含煤沉积盆地,聚煤盆地可以保持其原始沉积盆地的基本面貌,但大多数由于后期构造变动和剥蚀作用而被分割为一系列后期构造盆地 21.煤田:一般是指在同一地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含煤岩系分布的广大地区,虽经后期构造和侵蚀作用的分割,但基本上仍连成一片或可以追踪,常常形成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2.拗陷型聚煤盆地 23.断陷型聚煤盆地 24.成盆期同沉积构造:是指在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与含煤沉积同期的构造活动和构造形迹,又称聚煤期古构造。它包括同沉积褶皱和同沉积断裂两大类。 25.聚煤作用:是指在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等有利的条件下,泥炭聚集而最终形成煤矿床的作用。 26.聚煤规律(或称煤聚积规律):则是指的是由于古植物发育与演化、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聚煤作用总是在盆地的一定部位发生,在时空上表现出的规律性特征。 27.富煤带:是指同一煤炭剖面中煤层发育较好、相对富集的块段,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的特点。即是说的是出现于一定的古地理、古构造部位的煤层相对富集带。 28.富煤中心:是指在富煤带内煤层总厚较大的部位或聚煤作用长期持续发育的部位,也称富煤带最富的部位。 29.煤层气:含煤岩系中形成的天然气,泛称为煤成气。 30.生长断层:聚煤盆地内的生长断层主要是指分布于沉积盖层中的大量低级别同沉积断裂,是发育于未固结沉积物中的塑性变形。 31.腐植化作用:是泥炭化过程较为重要的作用,它不是一种生物作用,而是在泥炭表面或近表面的泥炭形成层中,由缓慢的氧化作用所引起的一种化学作用,其结果是腐植物质的形成。 32.煤的变质梯度 煤的变质梯度:指煤在地壳恒温层之下,每加深100m煤变质程度增高的幅度。 二、基本理论与机制 (一)植物残骸的堆积方式及其依据 1.原地生成说或称为“原地堆积说”及主要依据。 2.异地生成说(异地堆积说)及主要依据。 3.微异地生成说(或称“亚原地生成说”)及主要依据。 对于植物残体的堆积方式存在着原地生成与异地生成的不同观点。 1.原地生成说或称为“原地堆积说” 原地生成说认为,造煤植物的残骸堆积

文档评论(0)

bbnnmm8855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