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动物及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的结构: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开展学生异常的调试工作;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心理学产生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
1.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法国17世纪唯理论(笛卡尔)、英国17-18世纪经验论(洛克、霍布斯)
2.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因此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激情状态三种元素;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强调心理学的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
2. 机能主义心理学——【美】詹姆士、杜威、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华生《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1920s-1950s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4.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德】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的整体性;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 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6.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1950s“第三势力”——重视人格研究,认为人性本善;人有自我意志。
7. 现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奈塞尔《认知心理学》(1967)为标志、【瑞士】皮亚杰——研究信息加工
过程
认知过程
注意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
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1.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3.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是感觉。
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用于度量感受性的高低的值。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两种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对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差别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听觉适应、嗅觉适应、痛觉适应较难发生
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