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调节控制汇总.ppt

生物化学-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调节控制汇总.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酶量的调节 1. 酶蛋白合成的诱导与阻遏 加速酶合成的化合物称为诱导剂(inducer) 减少酶合成的化合物称为阻遏剂(repressor) 2. 酶分子降解调节 改变酶蛋白的降解速度 第四节 激素水平的调节   什么是信号传递 信号传递——特定的化学信号在靶细胞内的传递过程。 信号?受体???反应      触碰?叶枕细胞膜去极化? 液泡水分排出?小叶合拢      细胞信号传递的基本路线 信号分子 受体 第二信使 效应蛋白 效应蛋白 生物效应 肌肉收缩 分泌代谢 基因表达 信息传递 第二信使的产生与作用 细胞分泌信息物质 (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神经递质、激素) 与靶细胞上特异受体结合 细胞内信号转换 表现效应 信息传递 信息分子按化学结构分类: 蛋白质和肽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 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 脂肪酸衍生物(前列腺素) 气体分子(NO、CO) 生长激素——腺垂体产生 ⑴分泌异常 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幼年): 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幼年): 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成年): 巨人症 侏儒症 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 分泌异常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成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 婴幼儿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 缺碘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 甲亢患者 粘液性水肿 甲亢(甲状腺机能亢进) 粘液性水肿 呆小症 大脖子病 受体分类 Ι 膜受体 Ⅱ 细胞内受体 按受体在细胞的部位不同,分为: 细胞膜受体和细胞内受体 细胞膜受体的类型 1.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2. G蛋白偶联受体 3. 酶偶联受体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 G蛋白 全称:鸟苷酸结合蛋白 特点: ① 由a、b、g亚基组成的异聚体; ②具有GTP酶(GTPase)的活性,能结合GTP或GDP; ③ 其本身的构象改变可活化效应蛋白。 酶偶联受体 细胞内受体 受体与信息分子结合的特点 A: 高度亲和力 B: 高度特异性 C: 可逆性 D: 可饱和性 E: 放大效应 cAMP、 cGMP 、 DAG、 IP3、 Ca2+ PKA PKG CaM Ca2+ /CaM-PK Ca2+ PKC 底物(酶)Ser/Thr残基磷酸化 调节底物(酶) 的活性。 ? 主要的信息传递途径 * * 手触摸就是刺激(信号),小叶合拢就是反应。 刺激到反应之间的生化和分子途径就是这个反应的信号转导途径。 Leaflet 小叶 turgor 膨胀压 pulvinus 叶枕 ptiole 叶柄 * 信号分子与受体特异性结合;信号的跨膜转导;胞内信号的级联放大; 改变新陈代谢,改变基因表达,改变细胞的形状或运动。 信号分子失活,细胞反应终止或降低。 * 细胞膜受体:接收的是不能进入细胞的水溶性化学信号分子和其它细胞表面的信号分子,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水溶性激素分子、粘附分子等。 细胞膜受体:多为糖蛋白 细胞内受体:接收的信号是可以直接通过脂双层胞膜进入细胞的脂溶性化学信号分子,如类固醇激素、甲状腺素等。 细胞内受体:DNA结合蛋白 * * 酶活化:底物,产物 * 护理学专业本科教材 第11章 物质代谢的调节 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联系 在能量上的相互联系 三大营养素 共同中间产物 共同最终代谢通路 糖 脂肪 蛋白质 乙酰CoA TAC 2H 氧化磷酸化 ATP+H2O CO2 各类物质代谢通过共同中间产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琥珀酰CoA 延胡索酸 草酰乙酸 α-酮戊二酸 柠檬酸 乙酰CoA 丙酮酸 PEP 磷酸丙糖 葡萄糖或糖原 糖 α-磷酸甘油 脂肪酸 脂肪 甘油三酯 乙酰乙酰CoA 丙氨酸 半胱氨酸 丝氨酸 苏氨酸 色氨酸 异亮氨酸 亮氨酸 色氨酸 天冬氨酸 天冬酰胺 苯丙氨酸 酪氨酸 异亮氨酸 甲硫氨酸 丝氨酸 苏氨酸 缬氨酸 酮体 亮氨酸 赖氨酸 酪氨酸 色氨酸 苯丙氨酸 谷氨酸 精氨酸 谷氨酰胺 组氨酸 缬氨酸 CO2 CO2 氨基酸、糖及脂肪代谢的联系 T A C 葡萄糖 乙酰CoA 合成脂肪 (脂肪组织) 合成糖原储存(肝、肌肉) 当摄入的糖量超过体内能量消耗时,糖可以转变为脂肪。 (1)糖在体内可转变为脂肪,而脂肪酸不能转变为糖 脂酸 乙酰CoA 葡萄糖 脂 肪 甘油 甘油激酶 肝、肾、肠 磷酸-甘油 葡萄糖 脂肪绝大部分不能在体内转变为糖。 例如: 丙氨酸 丙酮酸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