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高频功率放大器汇编.ppt

  1. 1、本文档共10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图 6.5.1 对不同频率电流的等效电路 2)高频基波分量 应通过负载回路,以产生所需 要的高频输出功率。因此 只应在负载回路上产生电压 其余的部分对于 都应是短路的。 3)高频谐波分量 不应消耗功率(倍频器除外)。 来说,应尽可能接近于短路。 因此管外电路对 2、馈电方式: 串联馈电(串馈)、并联馈电(并馈) 串馈: 电子器件、负载回路和直流电源三部分是串联起来的。 并馈: 电子器件、负载回路和直流电源三部分是并联起来的。 图 6.5.2 集电极电路的两种馈电形式 图 6.5.3 基极馈电的两种形式 工作频率较低或工作频带较宽的功率放大器 甚高频段的功率放大器 说明: 1、直流电源的一端必须接地,这是电子线路馈电的 一条基本原则。 2、串馈或并馈,仅仅是指电路的结构形式而言。对 于电压来说,无论是串馈或并馈,直流电压与交流电压 总是串联的。 图 6.5.4 几种常用的产生基极偏压的方法 输出、输入、级间耦合网络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级与级之间或放大器与负载之间,都要采用一定形式的回路,这个回路一般是四端网络。如果四端网络是用以与下级放大器的输入端相连接,则叫做级间耦合网络或下级的输入匹配网络。如果是用以输出功率至负载,则叫做输出匹配网络。 图 6.5.5 放大器与负载之间用四端网络耦合 1. 输出匹配网络 ①使负载阻抗与放大器所需要的最佳阻抗相匹配,以保证放大器传输到负载的功率最大,即它起着匹配网络的作用。 ②抑制工作频率范围以外的不需要频率,即它应有良好的滤波作用。 ③有效地传送功率到负载,但同时又应尽可能地使这几个电子器件彼此隔离,互不影响。 图 6.5.6 复合输出回路 1. 输出匹配网络 中介回路 天线回路的调谐元件 图 6.5.7 等效电路 1. 输出匹配网络 虽然阻抗变换网络类型很多,但是,从集电极向右方看去,都可以等效成一个标准的并联谐振回路。 下面就等效成的标准并联谐振回路分析其功率传输效率。图中,r/为等效到谐振回路的负载电阻,r1为谐振回路本身的损耗电阻。 (6.5.3) 中介回路的传输效率 1. 输出匹配网络 图 6.5.7 等效电路 (6.5.5) 例6.5.1 在图6.5.6所示电路中,假设初、次级回路 图 6.5.6 复合输出回路 都谐振于工作频率1MHZ,RA为天线辐射电阻,其值为37Ω。此处放大器用晶体管3DA1,其工作条件与例6.3.1相同。试求M、L1、C1之值应为多少,才能使天线与3DA1匹配。设Q0=100,QL=10,为了计算简便, 假设回路的接入系数p=0.2。 解: 由例6.3.1已知所需 的回路阻抗 。 根据谐振回路的理论可知 得 图 6.5.6 复合输出回路 于是 由于次级回路处于谐振状态,因此它反映到初级的耦合电阻为 但由式 (6.5.5) 可知 因此,得 将 图 6.5.6 复合输出回路 最后得 图 6.3.2 晶体管静态转移特性 及其理想化 iC =gc(vB–VBZ) (vB >VBZ) 2、转移特性曲线的理想化 叫做截止偏压 或起始电压。 称为跨导。一般 为几十至几百mS。 3、以上建立了晶体管的简化分析模型,下面求解集电极余弦脉冲电流中的各个频率分量。首先,写出其表达式。 iC =gc(vB–VBZ) (vB >VBZ) =gc(Vbmcosωt–VBZ-VBB) = gcVbm(1–cos ?c) 当?t=0时,iC= iC max 当?t= ?c时,iC= 0 =gcVbm (cosωt–cos ?c) (6.3.9) (6.3.8) V bm w t w t i C 0 - q c + q c VBB o - q c + q c v b 转移 特性 i C V BZ 0 理想化 (6.3.11) 式(6.3.11)即为尖顶余弦 脉冲的解析式。取决于脉冲高度iCmax与半流通角?c V bm w t w t i C 0 - q c + q c VBB o - q c + q c v b 转移 特性 i C V BZ 0 理想化 图6.3.3 尖顶余弦脉冲 由傅里叶级数求系数,得 (6.3.11) (6.3.12) (6.3.13) (6.3.14) 其中: 尖顶余弦脉冲的分解系数 波形系数 图6.3.3 尖顶余弦脉冲 (6.3.15) (6.3.16) 4、下面分析基波分量Icm1、集电极效率ηc和输出功率Po随通角?c变化的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工作状态。 当?c≈120? 即2?c≈240?时, 最大。在iCmax与负载 阻抗R

文档评论(0)

花仙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