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节 胶体溶液 二、胶体的吸附作用、稳定性和凝聚作用 想一想:江河入海处为什么会形成三角洲? 第五节 胶体溶液 三、胶体溶液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胶体知识在农林业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它能解释许多动植物的生理现象。一切细胞的原生质、动物的血液和植物的汁液都是胶体溶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受到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稳定性将受到破坏,输送养分的通道就要受到阻碍。如动物误食了有害物质会使血液凝固,尿液中的无机成分沉积形成结石等,都会使动物呈病态,甚至引起生命危险。 第五节 胶体溶液 三、胶体溶液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土壤在其形成发育过程中,形成了粒径小于10-6 m的有机和无机粒子。实验表明,土壤里含有大量的胶体微粒,其胶体微粒主要带负电荷,并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因此,土壤具有吸附周围液体中的阳离子的作用。例如,当可溶性铵肥施入土壤里时,使土壤溶液里的NH4 浓度增大,土壤胶体原来吸附着的阳离子就被NH4 交换。以吸附Mg2+的土壤胶体为例,其过程可简单表示如下: (土壤胶体)Mg2++2NH4 (土壤胶体)2NH4 +Mg2+ + + + + 第五节 胶体溶液 三、胶体溶液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NH4 被土壤胶体吸附,使NH4 不致没有被及时吸收而损失掉,土壤胶体的存在能对铵态氮肥起到保肥的作用。 + + 第五节 胶体溶液 三、胶体溶液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由于土壤胶体吸附的都是阳离子,因此不能与具有负电荷的硝态(NO3)氮肥进行离子交换,故硝态氮肥在土壤里不易保存,易随水流失,一般不宜在水田施用硝态氮肥。 - 第五节 胶体溶液 三、胶体溶液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农村,经常使用某些盐来净化生活用水,也是胶体溶液的作用。例如,把明矾 [KAl(SO4)2·12H2O]、三氯化铁等强酸弱碱盐加入到待净化的水中,因这些盐能水解生成胶体颗粒,将水中悬浮的杂质吸附在它的表面形成大的颗粒沉淀,一同沉到水底,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 第五节 胶体溶液 四、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一)渗透现象 将一滴红墨水滴进一杯清水中,不久整杯水就会显红色;在盛有浓糖水的杯子中,向液面上小心加入一层清水,不久会发现上面的液体也会有甜味,最后得到均匀的糖水。这些都是人们熟知的“扩散现象”。 在自然界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扩散现象” ——渗透现象,在动植物的生理活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五节 胶体溶液 四、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溶液的渗透必须通过一种具有选择性的膜来进行,这种膜上的细孔只能允许溶剂的分子通过而不允许溶质的分子通过,因此叫做半透膜。像动物的膀胱膜、肠衣、植物的细胞膜、人造羊皮纸、火胶棉等都具有半透膜性质。用半透膜把水和蔗糖溶液隔开,膜内装蔗糖溶液,膜外是水,并使膜内外液面相平。这时只有水分子能够通过半透膜而扩散,蔗糖分子则不能通过半透膜,不久便可发现,膜内侧液面上升。 (一)渗透现象 第五节 胶体溶液 四、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若将膜外侧的水换成比膜内侧较稀的蔗糖溶液,也会发生膜内侧液面上升的现象。这种溶剂的分子通过半透膜从纯溶剂进入溶液,或从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一)渗透现象 第五节 胶体溶液 四、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水分子可以从两个相反方向透过半透膜,但由于膜内外溶液浓度不同,单位体积内水分子个数不同,因而水分子向不同方向透过的速度不同。水分子从纯水或较稀溶液向浓溶液透过的速度大于反向的速度,导致膜内侧液面上升,直至单位时间内膜两侧进出的水分子数相等,即渗透达到动态平衡,称为渗透平衡。 (一)渗透现象 第五节 胶体溶液 四、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二)渗透压 如下右图,为维持被半透膜隔开的溶液与纯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所需加于溶液的额外压力称为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可用管内液面高度之差(h)来衡量,如下中图,这段液柱高度所产生的压力即为该溶液的渗透压。 第五节 胶体溶液 四、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想一想:农业上施肥、喷洒农药时,浓度越大越好吗? (二)渗透压 第五节 胶体溶液 四、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实践活动:到菜市场购买猪或者羊的肠衣,自制一半透膜,并利用糖水或盐水观察渗透现象。 (二)渗透压 第五节 胶体溶液 本节小结 胶体粒子的组成:胶体粒子直径介于10-9~10-7 m。 胶体的吸附作用、凝聚的条件和原因。 渗透现象:溶剂的分子通过半透膜从纯溶剂进入溶液,或从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渗透压是指推动水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