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戴维逊-革末实验, 汤姆逊电子衍射实验 G. P. Thomson (1892~1975),英国物理学家,193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C. J. Davisson (1881~1958),美国物理学家, 193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一切实物粒子都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二. 德布罗意波的实验验证 1927年 C. J. 戴维逊与 L. H. 革末通过电子衍射实验,验证电子具有波动性。 1. Davisson-Germer 实验 戴维逊和革末的实验是用电子束投射到镍单晶上,电子束被衍射。其强度分布可用德布罗意关系和衍射理论给以解释,从而验证了物质波的存在。 G Ni单晶片 抽真空 U I C C C I 实验发现,电子束强度并不随加速电压而单调变化,而是出现一系列峰值。这个结果可以用电子的波动性加以解释。 当满足2d sin? = n? (n = 1,2,3?)时, 可观察到 I 的极大。 G Ni单晶片 抽真空 U I C C C I 即当 ,2C, 3C…时, 可观察到电流I的极大(即衍射极大)。 假如电子具有波动性 1927年,George Paget Thomson (Joseph John Thomson之子)也独立完成了电子衍射实验。与 C. J. Davisson共获 193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屏 P 多晶薄膜 高压 栅极 阴极 2. Thomson电子衍射实验 电子束在穿过细晶体粉末或薄金属片后,也象X射线一样产生衍射现象。 此后,人们相继证实了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等都具有波动性。 3.琼森(Jonsson)实验 基本数据 大量电子的单、双、三、四缝衍射实验 ?例? m = 0.01kg,v = 300 m/s 的子弹 h极小 ? 宏观物体的波长小得实验难以测量 “宏观物体只表现出粒子性, 并不是说没有波动性” 波长 波粒二象性是普遍的结论,宏观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1949年,前苏联物理学家费格尔曼做了 一个非常精确的弱电子流衍射实验。 电子几乎是一个一个地通过双缝,底片上出现 一个一个的感光点。(显示出电子具有粒子性) 开始时底片上的点子“无规”分布,随着电子增多,逐渐形成双缝衍射图样。 三. 波动性是单个微观粒子的属性 7个电子 100个电子 3000个电子 20000个电子 70000个电子 单电子双缝衍射实验: 表明衍射图样不是电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来源于单个电子具有的波动性。 弱电子流 长时间“曝光” 强电子流 短时间“曝光” 相同的衍射花样 波动性是单个粒子的本征属性 “一个电子”就具有的波动性, 电子波并不是电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一定条件下(如双缝), 它在空间某处出现 的概率是可以确定的。 尽管单个电子的去向具有不确定性, 四. 如何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经典粒子 是某种实在的物理量随空间和时间作周期性变化, 满足叠加原理,可产生干涉、衍射等现象。 具有确定的质量、电荷。其运动规律遵循牛顿定律。 2.经典波 经典意义下的粒子和波 当与其它物体发生作用时是整体进行的。 给定初始条件,其位置、动量及运动轨迹等就具有确定的数值。 1.粒子性 指它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颗粒性”或“整体性”。 但不是经典的粒子!在空间以概率出现。 没有确定的轨道 应摒弃“轨道”的概念!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 波动性 指它在空间传播有“可叠加性”, 有“干涉”、“衍射”等现象 但不是经典的波!因为它不代表实在物理量 的波动。 原子中的电子具有波动性,电子轨道的周长必须是电子波长的整数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波的起点和终点具有相同的相位,否则波形不稳定,电子就不会在其轨道上稳定存在。 五. 德布罗意波和量子态 于是有: 由德布罗意关系有: 这正是玻尔模型的第三假设。 玻尔理论给出: 德布罗意关系: 由德布罗意关系及波形的稳定性,可以导出玻尔模型的第三条假设。反过来,由玻尔理论也可以验证玻尔原子的轨道周长正好等于其电子德布罗意波长的整数倍。 得证。 Bohr-de Broglie atom 薛定谔进一步扩展德布罗意概念,于1926年建立了波动力学, 建立了物质波的运动方程——一个二阶偏微分方程。 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 1901~1976),德国大物理学家,1925年创立量子力学的矩阵力学,1927年提出不确定关系原理,1932年获诺贝尔物理奖。 3.3 不确定关系原理 (Uncertainty Relation Principle) (A)表明,当粒子被局限在x方向的一个有限范围?x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