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风物之一: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故里风物之一:榆

故里风物之一:榆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树,依依墟里烟”,一千多年前的东晋,有个叫陶渊明的人,寥寥几笔,就勾勒了一幅温馨的乡村图景。桃李在人前热热闹闹地招展,榆和柳呢,在房后眯缝着眼睛看着,像个温厚长者。 一千多年过去,诗歌里的几种树木依旧蓬勃地生长。尤其是榆,深得村人喜爱。细究起来,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第一:榆树耐寒耐旱,木质坚硬且全身是宝。据《辞海》记载:榆树嫩叶、嫩果可食,树皮可制糊料,叶煎汁可杀虫,树大成材可制作各种农具、家具。”那时村人盖房多用榆木做檩条,经年后房屋破旧,瓦断砖残,抽出檩条一看,依旧坚硬如初,可在新房上重复使用(其他杨、柳之类则差了许多)。二来“榆”与“余”谐音,寓丰饶富足之意。三,好种,好养。榆钱飘飞的季节里,下一场透地雨,村前屋后就能萌生出一片新榆,葱葱茏茏的,叫人看了舒心。 那时榆树不招虫,就那么干干净净地立在街头巷尾。可以想见,一个古旧的村落,鸡鸣犬吠,一派安详。四个季节按部就班地铺展开风景,树木是其中的点缀,亦是风景中的主角。昨日还是枯寒瑟缩,二月春风一过,便五色斑斓起来。杏粉,桃红,梨花雪白,就连不甚招摇的大叶杨都忙不迭地悬起一串串蓬松的绒条条。 蜂围蝶绕的行列中,榆不动声色,它是华丽舞台上的配角。然而落红飘尽,枝叶扶疏,当季节的舞台突然出现了空挡,谁肯来填充其中的寂寥?焦急地抬头寻去,忽见平素忽略的榆树枝头已经挂满青翠欲滴的榆钱,那一刻,惊喜一定会在你的眼角眉梢荡漾开来吧! 远看,满树榆荚儿晶莹、高贵,像一串串的玛瑙。近看,枚枚榆钱像微型团扇,轻柔,温存。那清新柔媚的笑容,极像小家碧玉,在眼前可触,可感。 岁月也有颠倒的时候。多少个饥荒的日子,榆树们慷慨地献出自己的榆钱、叶子,甚至枝条、树皮……直到赤条条枯寂在寒风里,同村庄一道苟延残喘。苦苦等待,来年春风又起,只要树根还在,它依旧会顽强地在风雨中抗争。只要一息尚存,它们依然可以伸展开稠密的枝条倔强地张舞。 季节可以错乱,但榆的家族却一直生生不息,不断壮大,终于成为平原上一道不可替代的风景。多少年了,它们滤去岁月的苦,留下微微的甜,在榆荚里,在榆叶里,在树皮里。一岁岁,让人追忆,让人缅怀。 幼年时,老家南窗下就有一棵老榆,年岁日久,树皮开裂多皱,矮墩墩地将大半个树冠探向墙外。春日榆荚满头,夏季洒一地绿阴。门外是一条长街,常有来往小贩歇脚于树下。祖父热情,待人以旱烟、凉茶,于是老榆下人声不断,乡间奇闻趣事常听常新。谁家闺女考上大学了,谁家小子参军,寄回立功喜报了;张三家的媳妇为了分家跟婆婆吵架,在泥水里打滚两天没吃饭;李四闯关东回来,还带回个漂漂亮亮的媳妇,咋看咋像邻村的某某……晨钟暮鼓间,婆娑的老榆似一卷发黄的书册,笑眯眯地记录着村庄的变迁,任意摇动一枚叶子,都能从中抖出村庄的故事。 小贩的叫卖声也常在老榆下回荡。印象最深刻的是卖油条的顺叔。清晨从梦中醒来,顺叔豪气干云的吆喝往往已在街巷中回荡:“香——油——果子!”一个“香”字拖长音,余音袅袅,叫人垂涎,不知道他的油条该有多么香? 顺叔四十多岁,身量胖大,脸膛黑红,一双大手总是油汪汪的,尤其喜欢逗小孩子玩。想起来,那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不记得哪一年起,榆树开始生虫。榆叶被它们咬得千疮百孔,很不成样子。没办法,人们只得将榆砍掉换成其他树种。从此,榆逐渐退向日子的深处。 近日读书,偶见写榆的章节,讲它们已经退居西北,字里行间颇有感伤之意。北地苦寒,那些娇贵的树种不易存活,但榆本就生于西北,耐寒,耐旱,你说,这算是退居还是坚守?计较字眼之间,忽然莞尔。用哪个词形容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榆在故乡并未绝迹。巷尾、田间或者在某个废弃的院落。依然有它们粗砺的身影。缓慢地生长,沉默地目送踌躇满志的远行人,默默地迎接晚归的游子。一年年,孤单而执着地守护它们的村庄。它在,即是一种生的明证。它在,已经温饱的人们不觉;但是它若不在,“故乡”这个词语,是否会显得空旷无依? 榆,是凄苦乡情里的微笑和拉扯不断的顾念。 榆,极像我们逐渐老去的亲人。 本散文作者:于蓝 在全县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关于创新发展的发言 坚持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升级   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同志们:   刚才,书记就举办这次全县领导干部研讨班的主要目的作了阐述,特别就如何结合县情实际,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相信大家通过深入学习领会和研讨,必将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厘清新常态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点问题,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改革发展合力,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十三五”良好开局、建设幸福美丽新金塔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

文档评论(0)

3458647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