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物理化学实验数据处理
实验一 电极的制备及电池电动势的测定与应用
一、实验数据记录
原电池电动势E1E2E3E(平均)Zn(s)| ZnSO4(0.1mol·l-1)||KCl(饱和)|Hg2Cl2(s)|Hg(l)Hg(l)| Hg2Cl2(s)| KCl(饱和)||CuSO4(0.1mol·l-1) | Cu(s)Zn(s)| ZnSO4(0.1mol·l-1)|| CuSO4(0.1mol·l-1) | Cu(s)Cu(s) |CuSO4(0.01mol·l-1) || CuSO4(0.1mol·l-1) | Cu(s)二、数据处理
1饱和甘汞电极电动势的温度校正
组成饱和甘汞电极的KCl溶液的温度,℃。
2测定温度下锌、铜电极电动势的计算
测定温度下锌电极电势的计算
测定温度下铜电极电势的计算
测定温度下标准锌电极电极电势的计算
(参见附录五表V-5-30,)
测定温度下标准铜电极电极电势的计算
(参见附录五表V-5-30,)
2 298K时锌、铜电极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
1)锌电极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
1)铜电极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
组成相应电极的电解质溶液的温度,℃。
参考数值:,。
3 铜-锌原电池理论电动势的计算
铜电极的理论电极电势计算:
锌电极的理论电极电势计算:
铜-锌原电池理论电动势的计算:
误差计算:
实验二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偶极矩
一、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温度 ℃ CCl4分子量 CH3COOC2H5分子量
0.000.030.050.070.100.120.1550.000.00折光率n密度ρ电容C二、实验数据处理
1. 首先算出实验温度时两种纯液体的密度。(实验温度用温度计直接测出,密度可由软件计算)或采用下式计算:
℃,密度单位:g/ml
2. 计算测量温度下CCl4介电常数εCCl4、真空电容C0和仪器分布电容Cd。
,
3. 计算每个溶液的电容值及介电常数
,
4.作图分别由斜率求算。
,,
5. 由课本166页II-31-7式及II-31-11计算,由II-31-13计算的分子偶极矩。理论值为:
实验三 粘度法测定水溶性高聚物相对分子质量
一、数据记录
c/g·ml-100.00150.0010.000750.00050.000375平均流出时间/s68.6698.4687.6682.6777.7875.47ηr11.4341.2771.2041.1331.099lnηr/c0240.322244.299247.587249.435252.183ηsp00.4340.2770.2040.1330.099ηsp/c0289.348276.726272.065265.657264.492二、作图。
三、计算大分子的分子量
两直线相交处约为255.15。即[η]=255.15,[η]=KMα
α=0.79,K=3.8×10-3cm3g-1,得M=1288670=1.289×106。
实验四 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一、数据记录
室温: ℃ 大气压力: pa κ0 (30℃) 。 κ0 (40℃) 。
1.将t,κt数据列表。
溶液温度:30℃
序号t(min)κtκ0-κtκ∞-κt(κ0-κt)/( κ∞-κt)1第1次实际测量时间000240003600048000510000612000715000818000921000102400011270001230000
溶液温度:40℃
序号t(min)κtκ0-κtκ∞-κt(κ0-κt)/( κ∞-κt)1第1次实际测量时间0002400036000480005100006120007150008180009210001024000112700012300002. 以 对时间t作图,可两条直线。
3.由直线的斜率分别计算两个温度下的速率常数k和反应半衰期t1/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