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你对吗?
你对了,
你是唯一的吗?有普遍性吗?
提出一种假设并不难,难的是用实验证明它是正确的,而且是唯一正确的。
——严宣申
;原子结构发现史的学习思路:; Dalton原子学说
(1803年)
Thomson“西瓜式”模型
(1897年)
Rutherford核式模型
(1911年)
Bohr电子分层排布模型
(1913年)
量子力学模型(1926年); 从公元前5世纪到19世纪,人们一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最微小、最坚硬、不可入、不可分的物质粒子。;(a)阴极射线实验—负电性物质的发现
1879年,英国人克鲁克斯(Crookes)用阴极射线管在进行低气压导电性能实验时,发现阳极上出现了荧光,这说明在电场作用下,阴极上产生了一种看不见的东西,称之为阴极射线 。 ;(b)测定荷质比(e/m)—负电粒子带有普遍性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J.J.Thomson),测定了这种带电粒子的电荷(e)和质量(m)之比,简称荷质比(e/m)。他发现无论任何气体,也不论任何材料做成的阴极,所产生粒子的e/m均相同。; (C)确定质量和电荷---发现电子
1909年,美国物理学家Millikan设计了油滴实验
测定了电子的电荷。
根据e/m可以得到电子的质量。
结论:
“有比原子小得多的粒子存在”,
人们将这种粒子称为电子。
; 新的思考:
原子是电中性的,原子中既然存在带负电荷的电子,就必然还有带正电荷的物质,即原子是由带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物质组成的,这就为人们认识物质的更深层次——原子结构打开了大门。
; (1911年,卢瑟福(E.Rutherford)用α粒子射线(He2+)轰击金箔时发现,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只有少数α粒子在前进中像遇到了不可穿透的壁垒一样,被折射和反弹回来。
;;; 通过测定和计算,他指出:
原子中存在一个几乎集中了原子全部(99.9%以上)质量,而大小仅为原子1/1012的带正电荷的粒子。
他将其称为原子的核。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
原子的全部正???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意义:
电子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绕原子核运动,这就是大家悉知的原子结构的“行星式模型”。
这是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里程碑,这个模型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象征.。
; 卢瑟福在实验中还发现,被轰击的原子中还可能跑出带正电荷的粒子,经过测定和计算,这种粒子所带的电量和质量也都与原子种类无关,而电量正好等于1个电子电量的正值,卢瑟福将其命名为质子。
1912年英国人莫斯莱(Moseley)用实验测定了各种原子的荷电荷数,证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核外的电子数都恰好等于原子序数。
;
思考:
既然原子的质量集中于原子核,那么核内质子的总质量应当近似等于原子的质量。但是对于多数原子,其质子的总质量小于原子的质量?;卢瑟福因此指出:
原子核内还可能存在一种质量与质子相似的 电中性粒子,他将其称为中子。
这种预见于1932年被实验所证实。
;小结:原子的组成; 核电荷数(Z)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原子量(A)= 质量数
= 质子数(Z)+ 中子数(N) ;实验证明,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有关夸克的结构和性质仍有探索和研究中……;核型原子模型的局限性
;卢瑟福(1871-1937)
Ernest Rutherfordl
1895年英国剑桥大学博士
导师汤姆逊(J.J.Thomson)
卢瑟福一生从事放射性研究。
发现了α和β射线,于1899
年证明了α射线是氦核粒子,
β射线是电子,为此,获得
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与他的学生 F.Soddy 一起发现
了放射性元素的自发蜕变现象;1909年发现α粒子的
散射现象,1911年提出了他的核型原子模型。; 近代原子结构理论的确立从氢原子光谱实验开始.
;氢原子光谱的不连续性充分说明电子运动状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金海通分选机操作手册Pick And Place Manual20.pdf
-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面临难题及应对策略探讨.doc VIP
- 2025年一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题每日一练(25套打印版) .pdf VIP
- 2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每日练 (打印版).docx VIP
- 2026年高考时事政治高频考点(91条).doc
- 2011年一级建筑师场地作图真题及详细解答.pdf VIP
- 应用电化学:锌空气电池.ppt VIP
- 冀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14.3.3 实数的大小比较 课件.pptx VIP
- (英语)高考英语过去完成时真题汇编(含答案) .pdf VIP
- 小学足球脚内侧踢球教案.doc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