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散文热”原因解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散文热”原因解析

试析“散文热”原因解析   论文关键词:散文热 原因解析 时代环境 公民文化素质 消费市场 文体特征   论文摘要:“散文热”是世纪之交的文坛盛事,散文热的原因何在?首先,改革开放的时代为散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散文培养了众多作者和读者;再次,文化消费方式的改变为散文提供了广阔市场;最后,散文的特征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了最合适的文体。   世纪之交的散文热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如此的文坛胜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很多。但是最首要的问题是,散文热发生在当今之世,有什么必然性和偶然性?使它“热”起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文学体裁的“热”与“冷”与众多的因素有关,不仅有文学的因素,更多的是非文学的因素。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述之。 一、改革开放的时代为散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九十年代的散文之所以兴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时代的大环境。宽松自由民主的政治环境,对文学的发展,对散文的兴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任何一个文化现象的形成,它背后毫无例外地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依存于错综复杂的文化背景。世纪之交的散文热也是如此。新时期以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实现了政治上的拨乱反正,进行了重大理论问题上的正本清源。其中最主要的事件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真理标准的讨论。这些都给长期思想禁锢中的人们以二次解放之感,获得了思想上的如沐春风之感。既然大家生活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中,思想自由和民主的空气大大加强,大家便产生了倾听和倾诉的欲望,产生了直抒胸臆的激情,自由环境允许大家自由地倾吐;有了感慨,可以自由地抒发;有了不平和意见,可以自由地表达;有了思想的火花,可以自由地点燃。 我们应该感激这个时代。这是一个叙事的时代,上一个世纪的很多年份,苦难的中华民族是在战火中度过的。历经战争之后的人们分外珍惜宁静和安详,大家享受着和平,享受着丰衣足食。因此振臂高呼、痛心疾首已经不是我们经常需要的表情。在表达时也不再以呐喊为倾吐的唯一方式或主要方式。只有外部环境的安宁,大家才有时间和心情检点内心世界,挖掘对自身的发现。因此大家选择了散文,用以表达自己自由的内心。可以说,是社会环境孕育了新时期的散文,催生了散文繁荣兴盛。换言之,新时期就是一个散文的时代。 社会环境对散文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表现: 1、写作主题多样化。 思想的解放,人性的高扬,社会的进步,舆论的民主,对探索的鼓励,文化政策的适宜,为写作者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文化环境。比如以下几个方面的主题经常唱了主角。 知识分子价值的重新发现。十年浩劫带给知识分子的心灵创伤是无法弥补的。而一旦暗夜过去,光明来临,知识分子的身心得以彻底解放,这无疑成为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鼓舞着广大的知识分子唱出一曲曲心灵的慨叹:既有对生活经历的回顾,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对古老文明的眷顾,更有对新生活的礼赞……这是一支支生命之歌。作为1999年散文排行榜的首推篇目,季羡林先生所作《站在胡适之先生的墓前》一文,把这一切写得很透彻,他写道:“改革开放之风吹绿了中华大地。知识分子的心态有了明显的转变。身上的枷锁除掉了,原罪之感也消失了。泼在身上的污泥逐渐清除了,再也用不着夹着尾巴过日子了。这种思想感情上的解放,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独立性。愿意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见《散文选刊》2000-1)这既是季老在胡适先生墓前的真挚心声,也可以看成是对散文多产原因的一个注脚。 忧国忧民意识的高扬。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有着浓厚的忧患意识,以自己的良知和责任感对历史、民族、人类命运进行着深刻的反思,写出了许许多多内容厚实、思想深刻、境界高远、气势磅礴的优秀篇章。世纪之交的散文创作,将这样的大胸襟、大关怀推向了极致。他们往往以重大的政治事件、历史伟人、英雄悲剧为题材,写出了一篇篇视野开阔、意境高远、分析透彻、气魄雄浑的大散文力作。典型的代表作有:梁衡的《大无大有周恩来》《觅渡,觅渡,渡在何处》,林贤治的《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夏中义的《渴吴晗书》,邓琼琼、张建伟的《第十二座雕像》,卞毓方的《凝望那道横眉》,李存葆的《沂蒙九章》等等,他们无不以独具的情感,独特的文化视角,透辟的理性分析,将主人翁的精神高度,人格风范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作者对往昔人物的景仰、赞扬、惋惜、浩叹。在对逝者人格精神的追忆中凸现出作者的大情感、大智慧、大胸襟、大境界,将读者引入历史的深层,共同关注人类的命运,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都体现出知识分子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所肩负的重任—引导读者面对人生,面对历史,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共同思索,共同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