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方案.ppt

  1. 1、本文档共1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教案—彭金祥;二、结绳说;三、书契说;四、仓颉说;汉字起源于图画;华夏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福建闽粤先民4000年前的象形文字(昙云山博物馆) ;第二节 古代汉语学科研究的对象 ;2文言是古代汉语主要研究对象;第三节 为何要开设古代汉语课 ;2、提高理解与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第四节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2、现代的方法: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第五节 古汉语的内容和分类;第二章 古今词义的异同 ;3 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第二节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2 词义的缩小;第三节 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第四节 古汉语中的复音词 ;2 重言词:;第五节、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章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第二步:考核文献;第二节 引申义及其分析;间接引申:;第四章 词类活用问题 ;第二节、使动用法 ;续第二节;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第三节、意动用法 ;2、名词的意动用法 ;第四节、名词用如动词 ;第五节、名词用作状语 ;3、表示对人的态度;第六节、词类活用的条件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 ;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第五章 古代汉语的语序;这种前置在上古很少例外;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3、宾语用代词“是”“之”等复指;用代词复指2;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第三节、行为数量表示法 ;第六章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上古疑问语气词;由“夫”形成的固定结构用于句首;惟、维、唯;“其”作语气词用;4、“也”作句中语气词;二、句尾语气词 ;2、矣。主要用在陈述句句尾;3、疑问语气词——乎、与(欤)、邪(耶)、哉;“与”字作为疑问语气词的最大特点是要求证实: ;4哉的基本用法是表达感叹语气;5、句尾语气词连用;(2)“乎”与“哉”连用,“哉”在最后。;词头即前缀,词尾即后缀;其;言、于、薄;然、如、尔、若;第七章 古书的读音问题;如;2、“通假”与“六书”中假借的异同 ;3、何为“破读” ;4、破读的规律 ;破读举例;5、何为特读 ;6、特读字的分类 ;特读举例:洗马xiān 古代官名 ;第八章 诗 律 第九章 词 律;第十章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3、有“也”句;三、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可见,“是”在古汉语判断句中;四、古汉语判断句中;;2、维(惟);4、即经常出现在判断句;五、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问题;第十一章 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二、古汉语常见被动句式 ;3、“见”字句;特点:①“被”出现在动词之前;此时被动句式中的“被”;第十二章 副 词 ;2、稍;三、范围副词 ;3、仅;四、时间副词;;五、情态副词;六、否定副词;2、毋(无)、勿;3、未;4、非(匪);七、表敬副词:用表示对人尊敬;第十三章 代 词 一、人称代词 ;2、第二人称 ;3、第三人称 ;4、古汉语的人称复数表示法 ;5、谦称与尊称 ;二、指示代词 ;2、泛指与特指代词 ;3、特殊的指示代词 ;三、疑问代词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 ;四、无定代词 ;2、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五、辅助性代词“者”话“所” ;2、“所”例句;4、“所……者”结构的含义 ;第十四章 介词 ;“於”是纯粹的介词,而“在”是动词;(4)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2、以字的主要用途;(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3、为;第十五章 连词 ;2、“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3、连词则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4、之。连词“之”主要有两种用法 ;第十六章 古书注解与训诂基本 ;2、旧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2、注释的兴盛——两汉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视的特点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5、注释的复兴——清 ;三、旧注的体例 ;四、旧注的常用术语 ;2、谓 ;3、貌、之貌 ;5、之言、之为言 ;7、读若、读如 ;第十七章 古书的标点问题;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二、古人的句读实践;3、句读符号 ;三、怎样标点古文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 ;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四、标点古文的要求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第十八章 古汉语今译问题;2、古文今译的开始 1922年郭沫若《卷耳集》 ;2、直译与意译的比较 ;3、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古文 ;四、古文今译的方法 ;;六、古文今译的基本要求 ;3、雅 ;第十九章 古代汉语的???辞方式 ;二、譬喻 ;三、代称 ;四、并提(合叙) ;五、互文(互文见义、互

文档评论(0)

bbnnmm8855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