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概述.docVIP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碑帖概述

碑帖概述 碑帖概述 碑帖作为文物藏品门类之一,最初源于唐而兴盛于宋。碑帖是金石学的一个分支,在文物藏品中是很独特的一类。 碑,起源于西周,但不是现在我们见到的文字碑。秦代出现刻石,如著名的《琅琊台刻石》,古人称之为碣。另将长方形的刻石称为碑。秦始皇刻石纪功,开树立碑碣的风气,东汉以后,碑碣渐多,有碑颂、碑记、又有墓碑。   碑拓源于金石碑刻,起源于唐,为收藏名碑字迹而用。宋代以后,碑拓艺术被刻帖替代,专以书迹为重点而刻石以传世的拓本为帖,通俗地讲类似于今日的影印。现存的碑拓含碑帖和刻帖两大系列。   一、刻石、碑拓的演变   1.石碑的种类   刻石和石碑是产生拓本的原始物品,是古代金石学的研究对象,时至今日仍是重要的文物,更是碑拓的基础。   带文字的刻石起源于何时不很确切,相传夏商周刻石如《岣嵝碑》、《比干墓字》、《坛山刻石》等均是后人附会摹刻。确实可信的三代石刻只有近年河南安阳出土商代石簋上的字;春秋战国时秦的石鼓文;中山国《河光石刻》字等。秦始皇东巡刻石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共有7块:《峄山》、《泰山》、《之罘》、《琅琊》、《东观》、《碣石》、《会稽》,今仅存《琅琊山刻石》。   西汉时期是否有文字石碑尚无考古资料证实。有少量传世西汉带字刻石,如《群臣上寿刻石》,为西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刻制,是目前已知西汉最早的带字刻石。   东汉开始,碑刻大量出现。今日所见碑的形制是东汉时期成熟的。东汉末年、西晋时期出现了买地券、墓志等刻石(砖)文字。   碑   先秦已出现,其形制沿袭2000年不变。由碑额、碑身、碑座组成。   《说文》:“碑,坚石也。”碑之初名始于周代,其义有三:①指宫寝庠序中庭测日景之石。《仪礼·聘礼》:“东面北上,上当碑。”郑玄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其材宫庙以石。”②庙中系牲之石。《仪礼·祭义》:“既入庙门丽于碑。”郑玄注:“丽,犹系也。”孔颖达疏:“君牵牲入庙门,系著中庭碑也。王肃云:以顴贯碑中。”③墓所???棺之大木,形如碑。《仪礼·檀弓》:“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郑玄注:“丰碑,斫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穕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颲绕。”《丧大记》:“凡封用颎,去碑负引。”郑注:“树于圹之前后,使挽者皆击绋而绕,要负顴舒纵之,被夫脱也。用绋去碑者,谓纵下之时也。”   由此可见早期碑的形制与后来碑的形制是不同的。近人马衡考证:刻文于碑是汉以后的事,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登泰山,刻石纪功,只称“刻石”,未尝称“碑”。《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石学概要》:“碑:用以刻辞,果始自何时?曰,始于东汉之初,而盛于桓、灵之际,观宋以来之所著录者可知矣。汉碑之制,首多有穿,穿之外或有量者,乃墓碑施鹿卢之遗制。其初盖因墓所顴棺之碑而利用之,以述德纪事于其上,其后相习成风,碑遂为刻辞而设。故最初之碑,有穿有量。题额刻于穿上量间,偏左偏右,各因其势,不必皆在正中。碑文则刻于额下,偏于碑右,不皆布满。魏、晋以后,穿量渐废,额必居中,文必布满,皆其明证也。”刘熙《释名》:“碑者,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施辘轳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谓之碑也。”碑的正面谓“阳”,刻碑文;碑的反面谓“阴”,刻题名;碑的左右两面谓“侧”,亦用以刻题名。也有碑阳、碑阴均刻碑文的,有的碑文过长,从碑阳至碑侧、碑阴旋转而刻的。碑首称“额”,为标题,篆文居多。四周多刻有蟠螭、蟠龙等,甚精美;亦有质朴者,只作圭首状。   汉以后碑额多为蟠龙碑座(碑趺),汉以前为长方形,上不雕花纹。唐时葬令云:“凡五品以上为碑,龟趺螭首;降五品为碣,方趺圆首。”明清时又有须弥座,上有浮雕花纹,是从佛座演变而来。   碑身刻字从东汉以后普及。按照文字内容,碑的种类有:墓碑,如汉代《袁安碑》、《鲜于璜碑》等;功德碑,如东汉《裴岑碑》、唐《述圣碑》等;庙碑,如北魏《晖福寺碑》、唐《重修东陵圣母宫碑》等;诏敕文牒碑,如唐太宗《少林寺赐田敕》、宋太祖《戒石铭》、元代《圣旨碑》,文牒如北宋《中书门下牒永兴军》等;界碑,如唐永泰二年丰乐寺《大界相碑》、北宋《栖岩寺四至记》等;杂碑,如颂碑、书目碑等。   碣   汉以前碑碣混淆,界线不清,如《孔谦碣》实则为碑。故碑碣之分是汉代以后的事,但也有例外,如唐《潘尊师碣》也是一个大碑,但碣首自称:“唐默仙中岳体玄先生太中大夫潘尊师碣文”。   《说文》:“碣,特立之石。”古人称长形刻石为“碑”,称圆首形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刻石为“碣”。《后汉书》卷二十三《窦宪传》李贤注云:“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清毕沅、阮元《山左金石志》纪《琅琊台刻石》之尺寸曰:“石高工部营造尺丈五尺,下宽六

文档评论(0)

80219p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