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1
重修胭脂井亭碑记考
潜山博物馆李騊
前 言
潜山县位于皖西南,大别山东麓,长江北岸,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庐江太守陆康为远避战乱,将庐江郡治迁至皖城(潜山)。此后,袁、曹、孙三家交替据有此地,皖城遂成为兵争的重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传说至今还在民间广泛流传,但是此间留下的遗物遗迹被发现甚少。潜山县博物馆内就收藏一块清光绪年间记录有关修复三国时期胭脂井的石碑,此碑外表平淡无奇,特别是在地表文物众多的潜山大地并没有任何特色,但是仔细阅读碑文后,不仅对研究三国时期的潜山人文地表和印证传说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就前人对于历史问题的考证以及当时政府对于文物古迹保护修缮的力度都具有一定的参考研究价值,学生不揣浅陋,谨对该碑记进行考释。
一、形制及年代、作者考
此碑为汉白玉质地。高52厘米,宽89厘米,厚12厘米,阴刻全文楷体25列,共计472字,全碑文如下(图片附后):
光绪七年辛巳秋八月重修胭脂井亭记
予尹潜阳幸民驯易治时习其风土人情亦既熟之
复之矣今年禾稼有秋簿领间暇披图史得乔公墓
于彰法山之麓策骑往游出郭北阡陌交横溪流纡
折行三里许至广教寺山门破落残僧迎门外小憩
禅室供茗饮僧导出寺后绿野平芜荒塚累累辄指
一小阜不封不树曰是墓矣碣石题后汉乔公墓粤
稽乔元汉光和元年迁太尉二年以疾罢避地於潜
卒葬此历有防护乃乱后荒凉有如是耶汉书乔元
传字公祖梁国睢阳人魏志曹公军谯遗使以一太
牢祀墓墓似在睢阳何又葬此然则乔公或竟别是
一人耶抑或即元琐尾流离迁徙来潜耶迤东南不
数武见眢井井阑石泐认若建康元年二月相传为
二乔梳洗所水恒作胭脂色因号为胭脂井井即乔
公故址后人建亭名秀英黄山谷诗松竹二乔宅雪
云三祖山是也按二乔为太尉女皆国色一统志亦
谓是元之女似非无据固不能谓二乔定是元女亦
不能谓二乔必非元女正不必考其乡里定为何处
今井废亭圮流览古今不禁沧桑之感是以重为浚
治瀹井及泉井之上仍覆以亭颜其额为秀英沿古
迹也偶与二三父老憩於亭汲於井井泉犹带浅红
色古称胭脂井有自来矣亭既成爰为之记
诰授中宪大夫知潜山县事岭南陈慎容涵川氏撰
邑举人拣选知县葛南谔生氏书丹
后学葛苑敬
碑记为光绪年间中宪大夫知潜山县事陈慎容撰文,由邑举人拣选知县葛南书丹。葛南在程绍颐先生编撰的《安庆历代名人》一书有记载:“葛南,字谔生,又字三乐。潜山人,光绪元年举人,挑选训导,改庐江。著《重订历代君臣歌》、《风尘锁语》一卷、《续语》一卷”。
清代有阶官制度,阶官以定班位,职事官以定职守。阶官对应着职事官,每一名官员既有阶官之品级也有职事官的官位,阶官和职事官有同级的,也有不同级的⑴,此碑记撰者陈慎容就是官、阶不同级。陈县事乃中宪大夫,为清朝正四品文阶官⑵,而其实职官位只为七品的知县,这种高品的阶官来执行低品的县令职务就写作“知某某县事”⑶。这里的邑举人拣选知县葛南是特派大臣拣选出来的举人。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清初制度规定凡 HYPERLINK /view/37773.htm 举人三科不中者,准予铨补知县,称为拣选。因为后来人数众多,到乾隆时拣选仅成虚名,此后本省官员不够,可要求在候补人员中挑选若干相宜者委用,经 HYPERLINK /view/57785.htm 吏部奏请后,由特派大臣负责拣选。这样看来葛南确实在候补人员中属于拔尖人物,由他来书丹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二、关于胭脂井、乔公墓、广教寺、秀英亭
明代庐陵人罗庄留有一首《潜山古风》,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记载了“潜阳十景”:舒王夜月、乔公故址、吴塘晓渡、诗崖漱玉、酒岛流霞、山谷流泉、石牛古洞、九井西风、天柱晴雪、丹灶苍烟。清诗人陈昌国的一首《题潜山十景》也将它们写的形象生动,余味悠长。然而累月经年,沧海桑田,时至今日,也只留下了半数的景色继续恪守着“潜阳十景”的名头。碑记中记载的陈知县所游玩的乔公墓就是在“潜阳十景”之一的“乔公故址”内。根据《天柱山史话》记载“乔公故址内溪水环绕,松竹繁茂,相传汉末乔公避居于此,其故宅后改建为广教寺,寺旁有乔公墓、胭脂井”。
有关于乔公墓的方位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是在县城北麓坐落在彰法山的潜山县博物馆向北200米处,第二说是在潜山县城东北方向原广教寺后,梅城镇农场内。这两种说法绝不是空穴来风,说是在博物馆以北大主要根据博物馆以北原来是有一处大的坟塚,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座东北朝西南,三面环山,前临潜水,百米之外还有座高5米、围20米的祭台,墓地位置十分讲究。并且墓前有神道,神道旁有神兽和翁仲数对,村民们在1958年修幸福河渠时将神道挖断,神兽和翁仲推到至河里, 1994年将它们运至博物馆内⑷。乔公的故事在潜山民间家喻户晓,因此人们一般都认为这座大塚就是乔公墓。说是在原广教寺后的主要是依据已发掘出来的胭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