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09 第六章 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1.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9 第六章 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1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构造运动的证据 第三节 岩层的产状和岩石变形 第四节 褶皱构造 第五节 断裂构造; 构造运动(tectonic movement):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可引起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内动力地质作用,可导致陆壳和洋壳的增生和消亡、海陆轮廓的变迁,并深刻地影响外动力地质作用。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发生永久的变形、变位叫构造变动,亦称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在层状岩石中表现最为明显,研究得也最清楚。它的基本类型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 ;构造运动分类: 按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分为 老构造运动----古近纪(老第三纪,23Ma)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新近纪(新第三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 现代构造运动----发生在人类历史时期(5000年以来)的构造运动。;一、构造运动的方向性 水平构造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也叫“造山运动” orogeny 。 垂直构造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也叫“升降运动”、“造陆运动” epeirogeny 。;水平运动 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 垂直运动 喜马拉雅山隆起;华北平原;二、构造运动的速度和幅度 构造运动的幅度指岩层等变形变位的量(距离),单位时间内构造运动引起的变形变位量称为构造运动的速度。;三、构造运动的周期性和阶段性 构造运动的速度和幅度表现为平静期和强烈期交替出现,即构造运动的周期性。构造运动的阶段性是相对其周期性而言的,即周期性中的某些阶段。例如,周期性升降运动中上升阶段,下降阶段。 构造旋回--构造运动从缓和到强烈,叫一次构造旋回。;第二节 构造运动的证据 ;火山岛;新构造运动的巨型地貌-青藏高原、秘鲁-智利海沟,安第斯山脉;印度板块自71Ma以来一直向北偏东方向漂移,与亚欧板块碰撞,在碰撞带形成喜马拉雅山。它原来在南半球,向北漂移近40个纬度,水平运动近7000km。西北部开始40Ma平均运动速度45mm/yr,然后加快,达到100mm/yr。比北东部移动的距离要短近2000km。东北部开始40Ma平均运动速度64mm/yr,然后加快,达到184mm/yr。;8844.43m above sea level;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活动构造(现代构造)-断裂,及水平运动量mm/a (mm/yr);数值模拟计算的板块运动速度和方向,注意,印度洋和太平洋强烈汇聚,挤向东南亚和中国。;意大利罗马时代建筑残留的石灰岩柱见证了地壳垂直升降运动;加利福尼亚海岸上升的海岸阶地(最高400m);鲁阿佩胡火山 Mount Ruapehu;法属Polynesia社会群岛,火山岛和珊瑚礁;美国大峡谷,陆地大规模垂直抬升,河流强烈下切。;二、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1 地层厚度 超常厚度----超厚或超薄。;岩相变化 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综合特征。 海侵----陆地下沉,陆地面积缩小,海洋面积扩大,海水侵入大陆。 海退----陆地上升,陆地面积扩大,海洋面积缩小,海水退出大陆。 海侵层位----地层剖面由陆相沉积、海岸沉积、浅海沉积到深海沉积,沉积物的粒度逐渐变细,新岩层面积大于老岩层面积(超覆)。 海退层位----地层剖面由深海沉积、浅海沉积、海岸沉积到陆相沉积,沉积物的粒度逐渐变粗,新岩层面积小于老岩层面积(退覆)。 沉积旋回----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交替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初始阶段;海侵层位-海退层位;3 构造变形----由构造运动使岩层产生褶皱和断裂变化等。;背斜构造;F; 一、基本概念 岩层----由两个平行的或近似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相同或近似的层状岩石。 层面----指岩层的上下界面。分别称顶面和底面,顶面和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岩层的厚度。 ;;岩层的产状要素;地质罗盘;野外实习 测量岩层的产状;;整合接触;岩层接触关系;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形成过程;地壳持续缓慢下降,连续沉积巨厚的沉积岩,形成大致水平产状的岩层. 地壳运动,水平挤压为主,使得早期的沉积岩褶皱,岩层发生弯曲,倾斜;垂直上升运动使得该地区隆起形成高原、高山,并受到外动力作用的侵蚀。 外力侵蚀持续进行,上升的山地被剥蚀,降低。地壳缓慢下沉,发生海侵。

文档评论(0)

zw404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