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优秀教案 5.23谏太宗十思疏(名师导课)(人教版第二册).docVIP

语文:高中优秀教案 5.23谏太宗十思疏(名师导课)(人教版第二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高中优秀教案 5.23谏太宗十思疏(名师导课)(人教版第二册)

PAGE  ●名师导课--解读教材重点、难点 一、课文补注 1.“讽、谏、谤、讥、说”浅析 “讽、谏、谤、讥、说”,这五个字是古汉语中的常见字,从表面上看,它们的字义颇为相近,其实它们的字义是有差别的,下面略作阐释。 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例如:“优孟常以谈笑讽谏”(《史记·滑稽列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两个“讽”字的意义都是指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对方。在古汉语中,“讽”大都不含贬义。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用言语纠正君王或尊长的过失。例如:“太后不肯,大臣强谏。”(《战国策·赵策四》),《谏逐客书》(秦,李斯),《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周语上》)。上面三例中的“谏”都是下属或臣子对上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谏”在大多数场合用作动词,有时也用作名词,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动词转化为名词,是“纳”的宾语。 谤: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例如:《召公谏厉王止谤》中,“厉王虐,国人谤王”,“谤”,就是公开指责厉王的过失,在这里,“谤”没有贬义色彩。不过,“谤”有时也用作贬义词,即指说别人坏话,诽谤。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此处的“谤”是指诽谤。 讥:“讥”也是指责别人的过失,但与“诽”“谤”的意义稍有差别,“谤”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诽”是背地议论别人的过失;而“讥”则是微言讽刺。如:“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讥,有时也作讥笑讲,如:“称郑伯,讥失教也。”(《左传·隐公元年》) 说:意思是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例如:《触龙说赵太后》和《庄辛说楚襄王》《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 (选自《语文周报·高中版》1998年15期 作者:洪金发)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义辨 人教版新高中《语文》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把《谏太宗十思疏》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注为:“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这注释不符合原意,应当修正。 “怨不在大”语出《尚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孔颖达解释说:“人之怨不在事大,或由小事而起;虽由小事而起,亦不恒在事小,因小至大。”意思是说,凡是使臣民怨恨的事都不能做。《谏太宗十思疏》虽只引用了“怨不在大”,省去了“亦不在小”,但基本意思是相同的。“怨不在大”应注为:“(臣民的)怨恨不在(事情的)大(小),(凡是使他们怨恨的事情都不能做)。” “可畏惟人”是用名词“人”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惟”是句中语气词,帮助判断,可译为“是”或“只是”。这里的“人”既不能译为“人民”,也不能译为“平民”或“老百姓”。“可畏惟人”是魏征规劝唐太宗的话,根据这句话前面的“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中的“下”(人君以下的人)和“物”(人君自己以外的人),这里的“人”应是指“众人”即“臣民”。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选编的《古代散文选》和孙德仁、田玉衡编著的《高中文言文讲读》也都是这样注释的。“可畏惟人”应注为:“可怕的是臣民(不拥护)。” 综上所述,“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应当注为:“(臣民的)怨恨不在(事情的)大(小),(凡是使他们怨恨的事情都不能做),可怕的是臣民(不拥护)。”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12期 作者:岳泽和) 二、课文析读 《谏太宗十思疏》艺术魅力浅探 王学华 1.丰富的情感容量 真挚、炽烈、满腔热血的感情波动于深刻的说理之中,使人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情感撞击。如果说第一段开始说理时沉着从容,感情平缓,娓娓道来,那么,至“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一句,则感情初起波澜:这里既有对不“积德”却指望“国安”的断然否定,也有不亢不卑的自谦,更有希望太宗无愧于明哲的殷殷期冀;“人君当神器之重”一句的感情则波峰涌起,它无异于对太宗敲响警钟:身处高位,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其情之真、之切可见一斑。至第二段,作者才从激越高亢的感情中平息下来,转入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总结经验,剖析教训,语重心长,感情委婉深沉。特别是最后一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推心置腹,情真意切,既是提醒,也是规劝;既是希望,也是警告,不能不令人动容。末段,在具体提出“十思”的时候,更是真挚恳切,赤诚坦露,满含忧虑和期待,感情深沉而低婉。“总此十思”以下几句则勾勒出人君“思后”出现的美好图景,感情又趋于热烈奔放。 2.雄辩的逻辑力量 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第一段,作者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人君为什么当“思”呢?文章的第二段就阐述了这个问题。作者从历史教训出发,提醒太宗必须谨慎从政,要善待臣民,勿失民心。本段虽没有用到一个“思”字,但却始终是扣住“思”字着笔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