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概念.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失败原因及教训;要点提示;领袖孙中山 ;时代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变革,一次大的变革在有可能会给当时的时代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的同时也无法避免失败的可能。 辛亥革命是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民主革命运动。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但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1912年4月5日临时政府迁往北京,革命失败。; 辛亥革命是一场早产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形势的迅速到来是革命党人料未及的。 由于革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还没有充分到足以引导革命走向最终胜利, 因此武昌起义后的政治、军事等形势的发展便逐渐同革命离心, 辛亥议和也由此成为当时客观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当时还没有领导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能力。而与此同时,清政府的自杀自亡与新军、立宪派的革命倾向, 使全国呈现出革命党人未曾预料到的革命形势, 原本尚在酝酿过程中的革命被过早地引发了。 当然,由于革命的各项准备工作还没有充分到足以引导革命走向最后胜利, 这就为革命以后的失败埋下了种种根源。;武昌起义后 面对着突然到来的革命形势, 尚嫌稚嫩的革命党人显得茫然无措, 他们缺乏迎接胜利的必要准备。并且, 随着革命的逐步推进,由革命早产所导致的种种后患也不断地显现出来。; 一、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政治意思不成熟,多数革命党人认为, 只要清廷倒台, 革命的任务便已完成, 因此在起事后他们便纷纷产生“ 功成深退” 思想, 对于革命的建国方略则始终没有给予认真考虑。 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毛泽东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二、 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新军与会党是革命党人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所以作为不安定因素之一的军队,纪律松弛兵变频繁,军令不统一,以至于革命党人无法实现对军队的全面控制。当时的革命者,仅仅凭着传播革命思想,借助外力来达到革命目的,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没有掌握“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个道理,以致革命果实被篡夺。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同盟会仅是各地团体的松散的联盟, 它的成员分头进行活动, 缺乏统一的领导和迎接胜利的必要准备。’ ①。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许多人是为了建立中华民国而主张推翻清朝政府,准备切实贯彻三民主义。但是也有人只是简单主张排满革命,两眼只盯住“驱除鞑虏”,其他重要内容,如民权主义或民生主义则不甚关心。 而且独立各省各自为政,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搞好内部团结的问题上,革命尚未成功, 而内部却已开始为权与利相互倾轧;四、在我们小组看来,民心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加上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思想全被挡住,民众素质自然上不去,当然也不可能与民主思想挂钩。 民众不知民主政治为何物, 只是混混沌沌地站在革命的旗帜之下。对他们来说, “ 所谓‘ 民主共和’ , 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②。孙中山在辛亥举义后回到上海时, 到站欢迎者仅寥寥数十人, 民众对革命领袖如此的淡漠与不加注意, 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民众的政治觉悟程度。 ‘辛亥革命是没有明确的思想准备作为基础的。当时武装斗争是抓得紧, 而思想建设就比较松了。’③ 在全国多数民众看来, 都督与总督, 民主与君主, 只要不滋扰人民, 便与他们无关, “ 故当时民众心理,俱祝福于和议” ④。;在以上种种客观形势的作用下, 南北议和便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是否真心拥戴共和持怀疑态度, 但为了保有革命最低限度之成功, 即利用袁世凯推翻清廷,最终选择了议和。同时, 袁世凯的实力与威望也使他在全国混乱无序、群龙无首的形势下,成为多数国民属意的对象, 并被看作是“ 能操纵一切, 有军事上、政治上之经验, 威望素重, 兼得外交上之信用’, ⑤ 的唯一人选。因??, 在这一点上, 我们不能过分指责袁世凯, 只能说,袁世凯的上台是社会与个人相互选择的历史结果。总之, 辛亥革命的失败, 是客观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有不得不然之势, 并不是所谓个人欺骗所能完全左右的。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