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待月亭记
小廖:
你为你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科研课题,为我提出了一个很难的文献难题。
这个题目是:《全宋文》载了两篇完全相同的《待月亭记》,却分别署了两个人的名字:刘敞和刘牧。文章结尾只有一两个字不同:署名刘敞的结尾说,“顾谓敞曰”,“敞固不让云”; 署名刘牧的结尾说,“顾谓牧曰”,“牧固不让云”。文章出处也不同:刘敞文出自《公是集》;刘牧文出自《皇朝文鉴》。——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题目的关键::1. 完全相同的《待月亭记》,作者到底是谁?2. 该文到底出自什么文献?3. 结尾的“顾谓敞曰”、“顾谓牧曰”和“敞固不让云” 、“牧固不让云”,有什么文献依据?4. 《全宋文》的编者,是不知道《待月亭记》的重复编排还是有意重复编排?
对你的建议:我是学习现代汉语的,对历史学、文献学一无所知;你发现了问题,说明你对历史学、文献学有特殊的敏感。因此,我从一个门外汉的角度,希望你研究并解决这个难题。怎么入手呢?我的建议是:1. 再次考察《全宋文》,看看它的目录和序跋,寻找蛛丝马迹;2. 考察刘敞、刘牧的生平、家世、轶事、作品集,看看谁最有可能写《待月亭记》;3. 考察《公是集》和《皇朝文鉴》,看看是否有《待月亭记》。然后,再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结论。
我的凭空推理:我仿佛记得,文献学的考据法之中,有一种叫“理校法”,大意是说,在发现疑问而又找不到可靠根据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推理判断,即根据已有资料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可以参考的意见。我现在什么资料都没有,也来个凭空的“推理”,希望为你打开思路提供一点线索。
一、《全宋文》有个“全”字,它就要负全责:从不同版本上发现的不同的“宋”文,都不能遗漏。它从《公是集》和《皇朝文鉴》都发现了署名不同而内容相同的《待月亭记》,就得都收录;至于真伪,让读者自己去考证。《全唐诗》、《全宋词》是不大可能有完全结论性的版本的,因为人们有可能发现新的诗词,就有可能进行补充,它强调客观性,无视主观性。而《唐诗选》、《宋词选》就完全是选编者主观意愿的反映。
二、说到《全宋词》,倒是增加了一个案例:那首著名的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就收录了两次,而作者却分别是欧阳修和冯延巳。也是因为有不同说法,只好存异。李清照说,她喜欢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因此借鉴了此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作者是冯延巳。李清照和王国维都是大家,谁的意见更可靠?如果有精力,也许还可以发现更多的此种“著作权”纠纷呢。
三、关于作品和作者的关系,有种种复杂的情况。例如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从来都被认为是杜牧的作品。可是中国社科院的施爱东却考证说(2010-3-29),那是一首“伪诗”,与杜牧和清明都无关,因为唐代的诗集中没有记录。该诗初见于南宋末年,可见是后人添加进去的。但作者到底是谁,施爱东没有说。我们据此推理:有人(比如一个蒙学教师,或一个孔乙己似的秀才)写了《清明》一诗,但自己没有名气,就署了名人杜牧的名。我们呢,可以赞同这种说法,也可以否定说法。因为大家都只是“推理”。
四、另一个例子,则千真万确。1980年,有一个叫颜迈的教师, “拼”了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为了扩大此对联的影响,他将它“栽赃”给了蒲松龄。这一“冤假错案”流毒全国。该对联居然上了高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网上介绍《勾践栖会稽》的背景,才勉强透露了一点该对联是颜迈所写的天机。现将《蒲松龄“冤案”真相》一文发给你,算是“闹着好玩”吧。我想,许多年后,这对联的作者或曰出处,就又是难解之密了。
祝你考据成功! 颜 迈 2013-11-17
蒲松龄“冤案”真相
颜 迈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的父亲颜定在瓮安中学任教。有一天,我在家里看见两半截不知什么石头制作的“压纸条” (后来,据说那玩意儿的学名叫“镇纸” ),以为是一根压纸条断成了两节,但怎么拼都拼不拢。父亲说,那是两根压纸条的半截,另外两半截早已不知到哪儿去了。至于“压纸条”上刻的内容,父亲既没有机会告诉我,也故意不告诉我。他只是说,你可以想想,把丢失的两半截的内容补出来,使它成为一副完整的对联。
我的初中时代,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去问父亲,经常有这样的对话:
“老师讲过没有?”“讲过了。”“讲过的你为什么不知道?”
“老师还没有讲。”“老师会讲的。当然,你也可以先想想。”
结果是,父亲什么也没告诉我,只给我留下了思索和悬念。
几十年过去了,我至今无法判断父亲的教育方法到底对不对。
回到“压纸条”问题上来。
我怎么想也想不出那丢失的两半截“压纸条”的内容,就去问当时最有学问的吴老夫子。吴老夫子,是瓮安中学图书馆(也有可能是“图书室” )的负责人(我们当学生的,都理所当然地认为他是负责人)。吴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