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纤维复习概念.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技术纤维;第一章 绪论;三、本课程内容和要求 内容: 差别化纤维 功能性纤维 环保纤维 高性能纤维 ;要求: 了解国内外纤维发展的动态,掌握代表性高科技纤维的制造、结构、性能。 中期写一篇读书报告,期末闭卷考试。;第二章 差别化纤维;第一节 异形纤维 ;三、异形纤维的特点: (1)光泽 (2)抗弯性和手感 (3)蓬松性与透气性 (4)抗起球性和耐磨性 (6)染色性和防污性;四、异形纤维的应用 仿丝绸产品 仿毛产品 针织产品 床上用品 产业用:在污水处理、浓缩分离、海水淡化、人工肾脏等;第二节 超细纤维 ;二、超细纤维的性能特点 手感柔软:理论上,纤度的抗弯刚度与纤维直径的4次方成正比。 光泽柔和:纤度粗时,反光过于集中,产生极光;纤度细时,对光线的反射比较分散。 高清洁能力:单纤维很细,象锋利的刮刀,同时由于很强的芯吸作用。 高吸水性和吸油性:纤维变细,比表面积增大,同时也形成更多更小的毛细管孔洞。 高密度结构:细纤维在织造中比粗纤维丝更易被挤压变形和贴紧,可以形成密度更高的织物结构。 高保暖性:能形成更多的空隙。 缺点: 单纤度强度变小,摩擦系数增大,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易出现毛丝、断丝、造成网络、织造加工困难。 纤维抗弯刚度变小,织物挺括性变差。 卷曲性下降,蓬松性降低。 比表面积增大,上油率、上染率增加。;三、超细纤维的应用 纺真丝织物、高密度防水透气织物、仿桃皮绒织物、洁净布、无尘衣料、高吸水材料、仿麂皮及人造皮革、过滤材料、人造血管等。 ;海岛法;剥离法;第三节 复合纤维;二、复合纤维的分类 复合纤维按照组分的数目可分为双组分和多组分复合纤维。 目前开发的多为双组分纤维。双组分纤维根据两组分的位置关系又可分为并列型、皮芯型、海岛型及多层型放射型四种。 ;三、复合纤维的应用;第三节 易染纤维; 1. 阳离子染料易染性共聚酯(CDP)纤维的制备 (1) 共聚:在PET大分子链中引入含酸性基的单体。 (2) 接枝共聚:在PET纤维上接上聚羧酸支链。 (3)添加剂法:用可结合阳离子型染料的物质与PET进行混合纺丝。 目前最成熟、应用最普遍的是共聚法。 ; ECDP的合成 作为ECDP聚酯是在CDP聚配的基础上,增加少量第四组分的改性剂,通常有以下几种化合物: (1)脂肪族或芳香族二羧酸及其衍生物 (2)脂肪族或芳香族二元醇及其衍生物 (3)羟基酸类化合物。 ; 2. 分散染料易染性聚酯(EDDP)纤维的制备 第三单体的选择 作为分散染料改性的第三单体的品种很多。用于聚酯纤维染色改性的第三单体目前已达10余种,比较常见的有聚乙二酵(PEG)、癸二酸、间苯二甲酸、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硅氧烷和己二酸丁二酯等。;三、易染性聚丙烯纤维;第三章 功能性纤维;第一节 导电纤维;一、金属纤维 二、有机导电纤维 共轭聚合物 掺杂 三、金属化合物导电纤维 四、复合型导电纤维 五、金属包覆导电纤维 ;应用: 防静电 防电磁波辐射 防爆工作服 防尘工作服;第二节 阻燃纤维; 通常采用极限氧指数(简称LOI)表征纤维及其制品的可燃性。极限氧指数就是将点燃的材料离开火源置于氧和氮的混合气体中,维持继续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含氧体积百分率。;表2 各种纤维的LOI值; (二)阻燃理论 迄今还没有可适用于所有聚合物阻燃作用的一般性理论。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阻燃的基本原理是减少热分解过程中可燃性气体的生成和阻碍气相燃烧过程中的基本反应。其次,吸收燃烧区域中的热量,稀释和隔离空气对阻止燃烧也有一定的作用。 1. 表面覆盖理论 2. 吸热作用 3. 凝聚相阻燃 4. 气相阻燃 5. 尘粒的壁面效应 6. 熔滴效应 ;三、阻燃加工;一、抗菌防臭纤维 抗菌防臭纤维:可以抑制细菌繁殖或杀死细菌,从而保护纤维材料自身,以及防止臭气产生、疾病感染和传染的纤维。 ;(一)主要抗菌剂 过渡金属离子:Ag+、Cu2+、Zn2+等; 季胺盐类:如十八烷基二甲基(3-三甲氧基硅烷基)氯化胺、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胺等; 胍系列:1,1’-六亚甲基双[5-(4-氯苯)双胍]二盐酸化合物、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化合物等; 酚、醇系列:烯化双酚钠盐,对氯间二甲酚等; 脂肪酸、酯系列:十一碳烯酸、丙二醇单脂肪酸酯等; 杂环化合物:8-羟基喹啉、5-硝基呋喃基-2-丙稀醛等; 天然化合物系列:脱乙酰壳聚糖,扁柏硫醇等; 其他:二甲基氨基丙酰胺、碘络合物等。;(二)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过各自的生活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