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祛湿剂说课.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五章 祛湿剂 ;二、适应范围和分类 (一)适应范围:水湿病证。依据病邪致病分为外湿、内湿。;2、内湿 ——多伤及脏腑。 (病位) ——脘腹胀满、呕恶泄利、水肿淋浊、黄疽。 (表现) 然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故外湿、内湿又常内外相引而相兼为病。 ;(二)分类;三、使用注意: 1、密切联系脏腑,以治生湿之本。肾为主水之脏,脾能运化水湿,肺能通调水道,故水湿为病,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健脾、温肾、宣肺。 其它如三焦、膀胱亦与水湿相关。——通利三焦、助膀胱气化。;第一节 燥湿和胃 ;平 胃 散 ;〖组成〗苍术120g,厚朴90g,陈橘皮60g,炙甘草30g。;〖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方解〗 苍术:燥湿健脾。——君 厚朴:行气除满。——臣 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佐 甘草:调和诸药,且能培土制水。—使 生姜、大枣:同甘草调和脾胃。 ; 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大腹皮、紫苏、甘草、桔梗、陈皮、茯苓、白术、厚朴、半夏曲、白芷;〖功用〗化湿解表、理气和中。 ; 〖方解〗 桔梗 藿香: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和胃止呕 ? 紫苏.白芷 白术.茯苓 半夏曲. 陈皮 厚朴.大腹皮 姜.枣.草 由此可见,三部分共同作用达到了解表、化湿、理气之功。 ;〖运用〗 1.辨证要点: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外感腹泻 某男,24岁。自诉受凉后7小时,恶寒、发热、头痛,继而出现腹泻。于7小时内,大便4次,呈水样便,伴有腹胀、微痛、欲吐,查舌苔薄白稍腻,脉浮,遂投藿香正气散2剂,水煎服。复诊:述上方服1剂后,在汗出身凉的同时,腹泻完全停止,但有腹胀,服第二剂后,腹胀消失,纳食正常。(李飞. 2002.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暑湿感冒 某女。发热,头痛如裹,恶心欲吐,胃脘不适,肢节酸痛沉重,已月余。曾先后服西药及其他中成药未愈。针对其舌苔白腻、脉浮缓而用藿香正气散,3剂得汗较多,发热头痛随汗而解。又据其时有咳嗽吐痰,而加砂仁、杏仁、川贝,再进3剂而病愈。[韩玲娣. 1984. 藿香正气散的临床应用. 河南中医,(6):41];治泄方比较;第二节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组成〗 茵陈18g、大黄6g、栀子12g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方解〗 茵陈:清利脾胃湿热而退黄。—君 栀子:清热燥湿,通利三焦。—臣 大黄:泻热逐淤,通利大便。—佐;〖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其证以湿热并重。临床应用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八 正 散 ;〖组成〗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桅子仁、甘草、木通、大黄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方解〗 滑石、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 ——君 瞿麦、萹蓄: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臣 栀子:清泄三焦之火。 大黄:荡涤邪热。 灯心草:利湿导热下行。 ——佐 甘草:调和诸药,兼能清热、缓急止痛。——佐使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主治湿热淋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尿频尿急,溺时涩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三 仁 汤 ;〖组成〗杏仁、半夏各15g,飞滑石、生薏苡仁各18g, 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6g。;〖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方解: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之证。临床应用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某男,47岁。旬日前自感不适,恶寒发热,头痛身疼,食欲不振,发热逐日升高,午后更甚,面色淡黄,肌肤灼热,微汗,体温波动在38.2~39℃之间, 手足心热,头晕重如裹, 胸脘痞闷, 口中粘腻, 胃纳呆, 喜热饮, 腹部不适, 便溏,舌苔黄腻,脉濡数。; 状类阴虚潮热,乃湿阻热伏之象。病虽迁延多日,邪仍留恋卫气。以三仁汤加减:苦杏仁、白蔻仁(后下)、半夏、厚朴6g,茯苓、淡竹叶各9g, 薏苡仁12g, 六一散(包)15g,黄芩6g。共服7剂后病愈。 ;  某男,56岁。患慢性结肠炎10多年,此次因天热食甜瓜发病,腹痛泄泻,每日稀便6~7次,无里急后重。胃脘满闷,恶心,尿黄少,灼热不畅,脉濡,苔白腻。检查

文档评论(0)

金不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