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位以色列犹太人的在华20年经历和他的中国情结).docVIP

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位以色列犹太人的在华20年经历和他的中国情结).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位以色列犹太人的在华20年经历和他的中国情结)

从药家鑫案与李昌奎案看我国死刑的适用 摘 要:本文以药家鑫案与李昌奎案为例,通过对比两案的共同之处,分析了社会影响巨大的案件难以准确适用死刑的原因,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恶性案件如何准确适用死刑作了初步阐述。 关键词:死刑 死刑缓期执行 舆论 2010年10月20日晚,被告人药家鑫驾车从西安外国语大学返回市区途中,将前方骑电动车的被害人张妙撞倒。药家鑫恐张妙记车牌号找其麻烦,持尖刀向张妙捅刺数刀,将其杀死。同月23日,药家鑫在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1]2011年4月22日上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药家鑫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元。药家鑫不服,以其罪行并非极其严重,系初犯、偶犯,且有自首情节,应依法从轻处罚为由提出上诉。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进行??二审公开开庭审理并宣判,依法裁定驳回药家鑫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故意杀人罪犯药家鑫7日在陕西省西安市被依法执行死刑。 与药家鑫案相比,李昌奎案就多了一些曲折。云南省巧家县茂租乡鹦哥村村民李昌奎,2009年5月16日,将同村的王家红击昏后强奸,之后将她与其3岁的弟弟一同杀害。2010年7月15日一审判决:因犯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民事赔偿家属损失3万元。2011年3月4日,二审结果为故意杀人罪、强奸罪判处李昌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死缓的终审判决结果,顿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受害人家属向法院申诉,要求启动审判监督程序,撤销终审判决,依法再审判处执行李昌奎死刑。2011年8月22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昭通市开庭,撤销原二审死缓判决,改判李昌奎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从两案案情看,具有以下共同点:首先,两案罪犯都是手段极其残忍、情节特别恶劣,罪行极其严重,均符合死刑的适用条件。被告人药家鑫开车将被害人张妙撞倒后,为逃避责任而杀人灭口,持尖刀捅刺被害人胸、腹、背等处数刀,将被害人杀死,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药家鑫犯罪动机极其卑劣,主观恶性极深,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属罪行极其严重,应依法惩处。对比药家鑫,李昌奎的罪行更令人发指,犯罪情节更为恶劣。李昌奎在门口遇到王家红(19岁)及其弟王家飞(3岁),同王家红发生争吵,并在王家厨房门口将王掐晕后实施强奸。王家红在遭到李昌奎的强暴后被其使用锄头敲打致死,年仅三岁的王家飞被李昌奎倒提摔死在铁门门口,李昌奎随后逃离现场。 其次,两案都成为了一时社会的热点,媒体予以了全程关注。对于案件的审理,起到了充分的监督作用,同时由于媒体对案件的结果作一些分析和预测,民众情绪比较激烈,对审判形成较大的压力,有”舆论审判”之嫌。西安中级法院开庭审理药家鑫一案时,法院也向旁听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征求量刑意见。药家鑫的判决,一、二审均判决死刑,而李昌奎一审判处死刑,二审改判为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死缓的终审结果,引来哗声一片,云南省高院的终审判决成为了口诛笔伐的对象。面对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及受害人家属申诉,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进行了再审,判决撤销原二审死缓判决,改判李昌奎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在这两案中,舆论对判决结果影响巨大。 最后,两案中案犯均有自首、悔罪从轻或减轻情节,这些从轻或减轻情节能否使手段极其残忍、情节特别恶劣、罪行极其严重的案犯适用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准确界定适用死缓与死刑立即执行,成为了两案的判决难点。 两案都是经媒体报道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引起全社会关注后的审判,肯定要面对媒体与舆论的巨大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判权的独立行使。死缓制度本身的缺陷,如刑法规定,”如果不是立即执行的可以适用死缓”,这一规定弹性很大,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个案中难免造成过枉或过纵。还有法官的素质以及民众的法律意识程度,这些都是社会关注度高的恶性案件难以准确适用死刑的原因。虽然我国法学界要求废除死刑的呼声很高,但是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严重、矛盾突出,重大刑事案件频发,此时废除死刑,将降低刑罚的震慑力,不足以维护社会安定。姑且不论死刑的存废,在目前我国各种社会矛盾突出和死刑制度存在的情形下,对于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恶性案件,如何准确适用死刑?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首先,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和避免舆论审判。舆论监督则是司法受监督的重要形式,反映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要求,是促进司法公正的重要力量。通过舆论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弱势群体得到法律保护,使正义得到伸张,司法公正得以实现。对李昌奎的再审,体现了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舆论监督在促进司法公正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过度的舆论监督就会产生

文档评论(0)

mi808686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