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色彩学概论
华南理工大学;目的
熟悉色彩原理的基础,深入了解色彩的本质、色彩的功能、色彩的知觉等知识,掌握照明、显示技术中色彩学的应用。
参考书
《色度学》,荆其诚等 编著,科学出版社
《颜色科学》,叶鸿盘编著,轻工业出版社
《颜色测量技术》,薛朝华编著,中国计量出版社
《美国色彩基础教材》,斯蒂芬·潘泰克等 著,汤凯青 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配色全攻略》,日本CRLF研究所 著,陈丽佳,王津津,雷晖 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Company Logo;Company Logo;(一)色彩学基础;色彩学是在视觉领域对色彩现象和色彩应用进行理论研究的科学
通过了解色彩、把握色彩、进而利用色彩;1. 充满色彩的世界;; 生活中充满色彩;色彩是文化的表现;产品利用色彩反映品牌价值、社会价值、使用价值、情感价值
商业利用色彩吸引眼球来增加商品价值;色彩是人生、情感的反映
色彩代表了人类心灵上的特质; 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
国标GB5698-85,颜色的定义为:色是光作用于人眼引起除形象以外的视觉特性。;色彩感觉形成的四大要素:
;n;;可见光的波长范围:380 nm ~ 780 nm
红 橙 黄 绿 青 蓝 紫
630 600 570 500 450 430 380
780 630 600 570 500 450 430;微粒说(代表人物:牛顿)
光由微粒组成,不同颜色的微粒具有不同的质量或速度。
波动说(代表人物:惠更斯)
认为光是一种机械波。;1801年,托马斯·杨格进行了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光是一种电磁波;
电磁波在真空中会以光速传播;;麦克斯韦色轮; 亨利希·赫兹的电火花实验,证明了光确实是一种
电磁波。; 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本质:; 物体本身并没有颜色!
产生物体色的条件:
人眼 + 光 + 反射(吸收); 固有色(记忆色)
物体在标准日光下的颜色。; 光源与物体颜色的关系
在特殊环境里物体呈现的颜色称之为衍生色。如,阳光下树叶呈绿色,这是其固有色;而在红光照射下,则呈现黑色;用紫外光照射时,呈火红色。
;非彩色和彩色
色彩可分为非彩色和彩色两大类。
白黑系列——由白色渐渐到浅灰,再到中灰,再到深灰,直到黑色。
纯白是理想的完全反射的物体,其光反射率等于1;
纯黑是理想的无反射的物体,其光反射率等于0。
愈接近白色,明度愈高,反之,愈接近黑色,明度愈低。 ;色彩的三属性:色相、明度、纯度
色相:色别、色的相貌。
如:红、橙、黄、绿、青、蓝、紫;
对单色光来说,色相决定于该色光的波长;
对复色光来说,色相决定于复色光中各波长色光的相对量或比例。
物体的颜色是由光源的光谱成分和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的特性决定的。;色彩的三属性
明度: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实际上就是光波辐射或者物体反射出来的不同强度所呈现的现象。靠近白端位高明度色,靠近黑端为低明度色,中间为中明度色;彩色加白提高明度,加黑降低明度。
; 同一颜色在强光照射下显得明亮,弱光照射下显得较灰暗模糊;
同一颜色加黑或加白掺和后产生各种明亮程度。; 每一种纯色都有与其相应的明度。黄色调的明度最高,蓝紫色调的明度最低 ,红绿色为中间明度;色彩的三属性
纯度(饱和度):色彩的鲜艳程度纯度的高低决定了色彩包含标准色成分的多少。; 一种颜色,当混入白色时,它的明度提高,纯度降低;
混入黑色时,明度降低,纯度也降低。
混入灰色或者其他色相的颜色能使明度和纯度产生丰富的变化。如红加亮灰能增强明度,但降低纯度。; 三原色
原色 ——色彩的基本色,是能混合任何色彩的母色;即原色用可以混合产 生出不同色相、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任何色彩。
三原色可分为:
色光三原色: 红 、绿、蓝。
色料三原色:品红、黄、青。
色彩混合的方式:加法混合、减法混合、中性混合;色光三原色:红、绿、蓝。;色光混合(加法混合);;色光混合;人的视觉只能分辨色彩的三种变化:明度、色相、纯度.
2. 在由两个成分组成的混合色中,如果一个成分连续地变化,混合色的外貌也连续地变化。
补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