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3-4节孟子、荀子教育思想(2015-4-7).ppt

第二章第3-4节孟子、荀子教育思想(2015-4-7).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 “乃所愿,则学孔子矣” ——孟子的教育思想 提要 一、生平 二、哲学观 三、论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四、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五、教学思想 一、生平:“乃所愿,则学孔子矣。”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G:\教学资料\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课件2011.10.11\孟子改过2011.10.23.f4v 一、生平:“乃所愿,则学孔子矣。”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邹鲁之地”:战国中叶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 。 ★“孟母(仉氏 [zh?ng] )教子有方”:“孟母三迁”、“断织督学” 。 一、生平:“乃所愿,则学孔子矣。” ★思孟学派:孔子→有子→子游→子思→孟子。(康有为考证,引魏义霞.康有为关于孟子与荀子思想的比较及其意义.理论探索,2015年1期.) ★孔子思想的嫡传。“予未得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艾者也。”(《孟子·离娄下》)“乃所愿,则学孔子矣。”(《孟子·公孙丑上》)--- “得孔子之本者也”“、真得孔子大道之本者也”。(康有为语,引魏义霞.康有为关于孟子与荀子思想的比较及其意义.理论探索,2015年1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四十岁以后,他带领弟子游历各国,往来于诸侯之间,处处受到礼遇,但未得到重用,度过了二十年的时光。晚年回故乡专事教学与著述。他的弟子很多。他的弟子很多,著名者如万章、公孙丑、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 一、生平:“乃所愿,则学孔子矣。” ★“亚圣”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view/8568.htm) 一、生平:“乃所愿,则学孔子矣。” 著名哲学家劳思光说:“孔子代表中国儒学之创始阶段,孟子则代表儒学理论之初步完成。就儒学之方向讲,孔子思想对儒学有定向之作用;就理论体系讲,则孟子是建立较完整之儒学体系之哲人。故在先秦哲学家中,孟子有极为特殊之地位。中国文化精神以儒学为主流,而孟子之理论则为此一思想主流之重要基据。”(《新编中国哲学史》卷一,页117,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一、生平:“乃所愿,则学孔子矣。” 第一,把“仁”发展到“义”。 第二,提出“仁政”,使得学统顺利向道统、政统过渡。 第三,人性论。 (据鲍鹏山,新读诸子百家,80-83页) 二、哲学观 ★天人关系 ★“性善论”:主体部分 二、哲学观●天人关系 孔子,一“不言天”;二认为“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论语·子罕》) 孟子也不言天,但认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4) 二、哲学观●“性善论” 孔子重“仁”,但未回答缘由;言“性相近,习相远”,重“习”之养成,但“性”的本质呢? 对此孟子作了承续性的解答。 二、哲学观●“性善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二、哲学观●“性善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二、哲学观●“性善论”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固有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 二、哲学观●“性善论” 原因分析: ★孟子邹人,邹鲁之间多儒者,习礼让,所见无非善人; ★孟母知胎教,所居三迁,故孟子习于善。 (据章太炎,诸子十六讲,页144) 三、论教育作用: “人皆可以为尧舜” ◆对人—— 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

文档评论(0)

糖糖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