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9 / NUMPAGES9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第Ⅰ卷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一、(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弓繳(zhuó) 盘盂(yú) 空虚(kōng) 旋转(zhuǎn) B. 徘徊(huí) 空地(kòng) 纽扣(niǔ) 露天(lù) C. 跃起(yuè) 喝彩(hè) 歉疚(jiù) 肩胛(jiǎ) D. 窈窕(tiǎo) 薄弱(bó) 附和(hè) 刹那(chà)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挪移 蒸融 游丝 专心致志 B.插秧 枯萎 基业 邯郸学步 C.幸而 一番 锻练 座无虚席 D.优雅 考验 转化 惊心动魄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然:然而。) 《学弈》 B.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涔涔:汗流不止的样子。) 《匆匆》 C.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莫名其妙:没有人能够说出其中的道理。文中指桃花心木的枯萎使人不明白原因。) 《桃花心木》 D.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文中指顶碗少年的表演使作者受到很大震动。) 《顶碗少年》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有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B.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C.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D.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观众都惊呆了。 5.下面一段话的语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姐姐一直知道我渴望有一个笔记本的愿望,特意从内蒙古的呼和浩特把日记本寄给了我。 ②越抄越多,当日记本已经被我幼稚的字体填满了大半本的时候,我想如果我能将这个日记本写满的话,这就是我自己的一本书了! ③这一年,姐姐当上了劳动模范,单位奖励了她一个日记本。 ④它是我中学时代至关重要的宝贝,我开始将以前写在田格本或横格本上的东西,一一抄写在这个日记本上。 ⑤第一次用上日记本,是上初二时候。 ⑥那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日记本,墨绿色的漆面,雪白的道林纸,里面还有彩色的插页。 A.①⑥⑤③④② B.③①⑥⑤④② C.⑤③⑥④②① D.⑤③①⑥④② 6.下列针对句子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排比) B.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设问) C.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 (比喻) D.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比喻 反问)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B.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C.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 D.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 8.下列关于文章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B.《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C.《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D.《顶碗少年》文章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不仅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还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观众、碗”具体描写,突出表现了杂技表演的紧张程度。 二、(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 (甲)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

文档评论(0)

tt4356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