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医基础理论资料.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中医基础理论资料

整理人 毕经会 PAGE \* MERGEFORMAT14 绪论 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研究的内容是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探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四大经典标志着其初步的形成。 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包括《素问》和《灵枢》,各九卷,每卷九篇,共162篇。 2、《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扁鹊所创作,创切脉‘独创其口’ 3、《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张仲景所著后由王叔和分《伤寒论》(以六经辩伤寒)和《金匮要略》(以腑脏论杂病)两部分。 4、《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 四、整体观察法;把活着的人作为一个整体作为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结合已有的解剖知识,并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进行类比推理,从而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的一种方法。 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充实发展时期) (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提倡“寸口诊法”描绘了24种病脉的脉象。(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348个穴位具体位置和施针深度(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朝廷编著的(唐)孙思邈《千金方》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系统整理唐以前的,提出“大医精诚”,开中国医学伦理之先河。 2、宋金元时期(突破期);“金元四大家” 姓名刘完素张从正李皋朱震亨别名刘河间张戴人李东桓朱丹溪派别寒凉派攻邪派补土派滋阴派主要学术见解“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邪去正自安。汗、吐、下三法攻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用药特点寒凉清热不滥用补药温补脾胃滋阴降火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儒门事亲》《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格致余论》《同方发挥》3、明清时期(汇通与深入发展时期) 1、命门学说;张介宾,阴非有余,真阴不足。主张补阳肾阳与肾阴 2、温病因学说:“温病四大家”(加王孟英) 姓名别名代表著作理论叶桂叶天士《温热论》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辩证理论薛雪薛生白《温热条辨》对湿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治法作用阐述吴瑭吴鞠通《温热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辩证理论3、於血理论(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发展了淤血理论,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 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2、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3、辩证;辨证是以中医学理论对四诊(望、闻、问、切)所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为何种证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4、(1)辨证论治的特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2)证,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中国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构成人体的本原。 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五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共同构成本原。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升、降、聚、散,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气化 是指气运动产生各种变化的过程。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况。(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相互关联且又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分析概括各自的属性。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1、关联性 2、相对性 3、绝对性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交感与互藏 4、阴阳的消长 5、阴阳的转化 6、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腑脏形体分阴阳,经络系统分阴阳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 (1)阴阳偏盛;邪气实。阳胜则热则阴病:阴胜则寒则阳病 (2)阴阳偏衰;正气虚。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3)阴阳互损;“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后导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aob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